周国建立于绍圣元年(周威公元年,西元1086年),截止文兴元年(周襄公三年,西元1167年),已历四代。他仍是一个地区性的诸侯。虽然他独揽西海贡事,但这并没有立刻让他掌握不可置疑的权势。印度洋西部,崛起的也门赫宰麦王朝,在制海权上毫不相让。印度洋东部,注辇在海权上与周国平分秋色。陆地上失败的胜军朝也虎视眈眈,意图卷土重来,拔掉周国的广饶郡。
本文即是于文兴元年的背景下,从都郡与户口、官爵与税赋、兵制、监察与学政、内廷与通利五个方面介绍周国。
一 都郡与户口
祖宗立国艰难,公室累创,终能克成大业,非止天佑,亦在贤佐。求贤令下,威公始祚,麻衣餐露,国运昌隆。
威公以来,公室礼贤敬才,克己求存。庄、毅善继之。
威公得长兴侯远,擢郡马从事蒋廷、合浦伯鱼吉山、新由子罗弼。
庄公得乐安伯厉再兴、新安子穆世全,擢礼宾从事房与山、兵甲从事夏槐安、侍读范云,用雍人吕定正、韩人楚居佑。
毅公用人不拘一格,广信伯吴知兵擢于马厩,苏河子薛戟拔于下僚,长信子卓林起于罪门。豪强子弟,亦参用得宜。如合浦伯孙仁宝、长兴侯孙立、乐安伯甥麟之辈,并称国士。
绍圣以来,国家日盛,扩有十二郡县,汉蕃总六十万丁。公室与豪强共之。
南邑
都城南邑,公室所衷。城坚地阔,万家所居。楚人焦礼和来使,赞曰:“既勤垣墉,胜十万兵。”[1]城方二十四里,墙三重,高阔各逾三丈。丁四万七千。
公室居北郭,方七里,宗庙社稷尽在其中。郭有二门。南曰得胜,北曰定虏。定虏亦南邑之北门。定虏门外直道三,东趋南邑津,今称公津者,曰南公道;北趋广阳津者,曰广邑道;趋西郡者,曰西道。
公津有官船,民船勿近。往来多甲士公人。公室亲征或迎天使,俱至公津。年中二旬,有官船教技、夺标,始自毅公三年。
广阳津旧称三里津,往来多商贾豪杰。繁华不下都中。豪强参觐奉献或迎诸侯使,例至广阳津。正月有花船赛,五月有赛龙舟,十月尚有锦标会。一年三节庆,人称小杭州。
东城有二厢,一厢尽公室亲族,尚北。公学及造作所亦多在此。二厢杂有诸侯使臣,坐商巨贾,市肆之所布列其间,尚有书院二。地倍于一厢。共有二门,北门曰通平,南门曰通安。
西城有三厢,一厢尽贤士豪杰,尚北。文馆、理馆及求贤馆尽在此中,偶有市肆、讲学所侧其间。二厢皆兵士。武备之所及造作所在焉。三厢杂有百工、通事之属,市肆之所此厢最众,偶有讲学所、技术所侧其间。共有三门,北门曰永镇,中门曰永泰,南门曰永顺。
降蕃、罪民及困顿之徒居城南。遇事则召,有功亦赏。南城惟一门,曰武昌。别有一营据守之,初时三百余,毅公四年,增至八百。
城外四寨八乡,公室族人领之。诸乡少者丁二千,多者丁五千。总二万七千余丁。诸寨五十兵至百兵不等,除公室族人,尚有豪杰相佐。
通平门外直道一,经乐陵乡,与邺国西城县相接。曰通西道。
通安门外直道二,一者经丰乡,与邺国西城县相接,曰安西道;一者经河头寨,抵吴中乡,与邺国槟城县相接,曰通槟道。
永镇门外直道一,经冠头乡,抵花衣寨,与西郡相接,曰镇西道。
永泰门外直道一,经五羊寨,抵河阳乡,与合县相接,曰泰合道。
永顺门外直道一,经二牛乡抵双林乡,与定海城相接,曰永定道。
武昌门外直道一,经河阴乡抵双门寨,与定海城相接,曰武定道。
[1]既勤垣墉,出自《书·梓材》,原文“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此处指修筑坚固的围墙。垣,指矮墙;墉,指高墙。
来宾郡
来宾郡,故哥富罗沙之地。威公二年[1],为公室长兴侯远所取,遂以为封邑。初名来远,后避讳曰来宾。郡治来宾城,有城八。人口繁盛,总与都中相若。
来宾城
来宾城方十二里,丁二万六百。庄公间,曹人乐旻仕长兴侯,夸新陶之制。命就之,三年乃成。庄公观之,抚堞而赞:“此朔方、云中之备。”长兴侯有子三,长子休,貌魁伟,通兵法。庄公间,拜为国尉。次子斌,文武兼资,功劳素著,威公间封为临海子,事见临海郡条。三子林,有文才,通庶务,庄公用为巡访使,没于时疫。休子昶,知兵法,擅军务。毅公初,用以为将。林子立,擅庶政,明律法,有威仪。毅公间,拜为国相。昶子振,游学诸侯,擅格物之学,毅公末用为理馆学士。立子安,弓马娴熟,素有勇名,毅公末,选为侍卫。
侯府居东郭,别称飞鱼垣,方五里。诸家臣邸环卫其外。有门二,东曰广济,盖亦郡城东门;西曰伏波。军民多居城西,讲学所及武备之所列其间。南北各有瓮城、羊角门。
城北多造作所与技术所,家庙、族学居其中。商贾与降蕃、罪人及困顿之徒居城南,对分东西。其地多市肆之所,偶有技术所及蕃市侧其间。
兵士据守要地,所谓“五门四垣”。东城一门,曰广济。西城二门,北曰通济,南曰泰济。北城一门,曰镇北。南城一门,曰安南。
南瓮城,别称飞狐垣。北瓮城,别称鬼愁垣。
城中有简贤馆,内有钟楼,初以课时报警。威公末,长兴侯选熊彪之士守之,贤才每至,三鸣此钟,以壮威仪。人称三鸣垣。
城外六寨十二乡,分以家臣亲族守之。诸乡少者丁九百,多者丁三千,总一万五千余丁。寨中兵士二十至六十不等。七宫山下别有一营驻守,人言是长兴侯远之墓。
七宫山,本来宾城外西山也,因有宫观七所而易名。
安南门外直道二,东趋澄阳津者,曰安阳道。南趋昆仑津者,曰南昆道。
澄阳津,或曰新津。毅公三年[2]始建,略分昆仑津之商货,缓其拥塞。泊资仅昆仑津之半,商贾趋之。
昆仑津,或曰旧津、北奴津。威公二年,长兴侯受命,率北奴骑军渡海击贼,自此垂缆。其后往来如风,威震诸夷。遂以此地聚生民商贾,初来者多大食人,往来交易多为昆仑奴,由是称之。人言“先有昆仑津,后有来宾郡”即谓此。太平日久,人财两丰,人称小凌州。
泰济门外直道一,西趋龙杨浦者,曰泰杨道。
龙杨浦者,长兴侯官船坊所在,有码头二,栈桥三,常有战舰兵船驻泊。
通济门外直道二,一者经二龙乡、独樟寨,抵华容乡,与属臣槟城[3]相接,曰济槟道,此道亦通拓海县;一者经长鸣寨、索乡,抵安氏乡,与属臣兰城相接,曰济兰道。
镇北门外直道二,一者经七宫山乡、乐山乡、槟林乡抵乌苏寨,与属臣果城相接,曰镇果道;一者经刘氏乡,陈氏乡,赤苏寨抵平阳乡,与属臣苏城相接,曰北苏道。
广济门外直道三,一者经天门寨,与属臣椒城相接,曰广椒道;一者经飞鹤乡,抵鹤山寨,与属臣漆城相接,曰广漆道;一者经鹤阳乡,与属臣贝城相接,曰广贝道。
槟城
槟城,长兴侯臣城也,威公十三年置。方七里,丁三千。团防局治之。团防局,设首领一,曰总办。有二十五资政决其事。城中十二坐商、八姓家主及立城五纲首之后各出一人任资政,轶比诸从事。诸资政岁推一人任总办。其下有帮办、承事佐之。例由团防局聘之。军将兵士由资政各募之。有事于外,则委总办将之。城外有二寨四乡,总兵民三千丁。
兰城
兰城,长兴侯臣城也,威公五年置。方六里,丁二千。葛氏守之。城外有三寨四乡,总兵民三千丁。
果城
果城,长兴侯臣城也,威公十二年置,方九里,丁四千。初以方氏守之,今祖氏守之。城外有二寨五乡,总兵民三千丁。
苏城
苏城,长兴侯臣城也,威公五年置。方七里,丁三千。陶氏守之。城外有五寨九乡,总兵民三千二百丁。
椒城
椒城,长兴侯臣城也,威公九年置。方七里,丁二千二百。蓝氏守之。城外有二寨四乡,总兵民三千丁。
漆城
漆城,长兴侯臣城也,威公四年置。方三里,丁千六百。来氏守之。城外有一寨三乡,总兵民二千丁。
贝城
贝城,长兴侯臣城也,威公十四年置。方五里,丁一千。焦氏守之。城外有一寨四乡,总兵民二千丁。
[1]即绍圣二年,西元1087年。
[2]即康佑元年,西元1138年。
[3]此非邺国槟城县,乃马来人旧邦。为长兴侯柴远所取。
西郡
西郡,三佛齐旧地,或言都巴城,或言登巴城。威公初,置西郡,分六城。旋陷于叛夷。
威公二年,国势大张,剪除叛蕃乱夷。以长兴侯为先,诸将戮力克复,至前河而止。命复西郡,豪强自拥之。郡中豪强三载而公推一人任郡守,所在即郡治也,有城五。毅公间欲常以巴城为治,行不经年,豪强皆言不便。遂从旧。
地处东,近南邑者,巴城也。
地处南,近合县者,松城也。
地处西,近新安城者,湖城也。
地处西北,近临海郡者,河间城也。
地处北,近滨海者,昌浦城也。
巴城
巴城方七里,丁三千,豪强化州蒋氏封地,郡中富庶之首。蒋氏元自前唐蜀中遂宁,长兴二年[1],李仁罕犯遂州[2]。蒋氏逃祸南迁,四世颠簸而至广南西路化州。以遂宁人故,通糖霜之术,遂以为业。熙宁中,更习两浙造糖术[3],家资益丰。惟子弟不进,常怀耿耿。威公初立,举族来奔,倾资购西郡,许之。未久贼来犯,一郡皆陷。次年虽复旧观,然蒋氏男丁已去七八,威公数慰之。迁祖成有二子,长者廷,幼聪慧,有威仪,许其尚郡主,以为郡马从事;幼子延,性质朴,有勇力,威公六年选入亲军,十一年,充侍卫。廷子熙,学于杭州,庄公四年,入文馆。延子照,学于凌州,庄公六年,入长兴侯北奴骑军。熙子烈,擅诗文,通律法。毅公间,用为明法从事。
蒋氏居城东,家臣邸环其外。家庙、族学、诸造作所列城北,商民多居城西,军士、降蕃,酒肆市集布城南。城有二门,东曰顺时,门外直道通都中。西曰顺理,门外直道通昌浦、河间与松城。
城外三寨五乡,各以亲族守之。诸乡少者丁不满百,多者千余丁,总三千丁。诸寨兵三十至五十不等。
松城
松城方七里,丁二千,豪强雷州黄氏封地,郡中险要之首。黄氏元自前唐山南东道,黄巢祸起,民不聊生,遂举族南迁,三世而至雷州,初为客户,佃租薄田以全命。大中祥符间[4]选入厢军,仁宗间,言为禁军,治平中[5]又裁汰,以烧炭积薪,采药代输为业。熙宁中置归义城,黄氏始富。威公至广州,黄氏捐二千贯相助。南邑初立,又自广州发资材人口,直万贯。威公感其诚,遂许其购西郡之请。六家共十万贯,黄氏独出三万,时称西郡翘楚。然世事多舛,西郡克复未久,迁祖襄急逝,其子召先死于国事,威公不忍黄氏绝嗣,选南来人中少年俊者嗣之。赐其名泰。威公十二年[6],尝召泰为都中记事,以示亲信。泰固辞不受,游学诸国,五载而归。奏请筑新城,许之。越三年,始筑新城于旧城西南,居丘临河,扼控山林。城有三垣,次第而高,内垣周三里,高三丈三尺,内有飞楼四,高六丈六尺,互以飞桥相连,强弩投石居其上,诸蕃望而生畏。外垣周五里,高三丈,距内垣、假垣各百余步。女墙、射楼、滚石擂木之属皆备。假垣周七里,高一丈八尺,内外各有壕,外壕置尖木,深丈许,內壕置炸炮、碎石,深三尺许,上覆草蓑麻席之属。或言遮雨用。五年乃成,名为松。旧城易名曰柏。威公末,巡诸郡,至松城,赞曰:“形如傲梅,坚如磐石。”松城由此闻名,庄、毅以来,常有以“梅石”代称者。泰有子吉,五岁能文,十岁知兵,庄公以为奇才,许尚郡主,以为郡马从事,惜天不假年,庄公十年[7],没于时疫,年仅十九。吉有子克,宝安郡主所出,为庄公宝爱。十岁入公学,后游学诸国。庄公薨,遗赠克百金,书画、刀剑十余。毅公二年,选克入文馆,越明年,召以为都中记事。克辞官不受,返松城。
黄氏居内垣中,家庙、族学及家臣邸亦在其中。兵士家人居东外垣,兵士居西外垣,造作所列其间。东西各有瓮城,羊角门。余者居假垣内,商民市肆在北,降蕃、罪人及困顿之徒居西南。东南有佛寺,僧人数十。南有道观,道人十余。僧道之士,多自中州来,以宣化蕃部为任。城有三门,东曰祝捷,门外直道通巴、柏与昌浦城;南曰荡虏,门外直道通合县;西曰常胜,门外直道通湖、河间与新由城。
旧松城,今称柏城,方四里,丁五百。有二门,北曰安北,门外直道通巴城;南曰定南,门外直道通松城。
城外四寨六乡,各以亲族家臣守之。诸乡少者丁二百,多者五六百,总二千余丁。诸寨兵二十到八十不等。
湖城
湖城方六里,丁三千,豪强吴江夏氏封地,郡中丰饶之首。夏氏元自伪唐泰州盐城,显德五年[8],世宗大破伪唐,其主骇而献江北地。夏氏始迁,二世而至苏州,始居长州县,开宝间又至吴江,以制盐、烧窑为业。熙宁中,贷资募工,扩窑五处,家资巨万,闻名州郡。熙宁末,东南钱潮,钱庄、陶窑破家倒业者不知凡几,吴江夏氏独善其身,州郡奇之。威公至杭,夏氏即举族来投,更献钱粮三船,直万贯。言说“聊资雄主”,威公知其诚,后许其购西郡。西郡虽陷,夏氏尚安,及长兴侯欲克复西郡,夏氏奋勇争先,族中男子十有七八,仍有余勇可贾。迁祖琦有子矫,通天文,识地理,庄公二年[9],选入文馆,越明年,用以为水军佐。矫有庶子槐安,敏于学,精于格物,器械。庄公十九年,擢为兵甲从事。七子连发铳即其发明。槐安子逸群,甚肖其父,毅公十年,选入理馆。二十年,用为兵甲从事。
夏氏居城北,家臣居城东,商民居城西,而兵士与降蕃居城南。家庙、族学在北,造作所在东,市肆之所在西。城有四门,东曰奉阳,有直道通松与昌浦城;南曰安阳,有直道通松与新由城;西曰恭阳,有直道通新安城;北曰正阳,有直道通河间城。
城外三寨六乡,各以亲族守之。诸乡少者丁四百,多者丁千余,总三千七百余丁。诸寨兵五十至一百不等。
河间城
河间城方六里,丁四千,豪强蔡州车氏封地,郡中地阔之首。车氏元自新罗国,高丽起,遂西渡。俟至登州,无业为继,遂投军中。后唐既灭,车氏南逃滑州,及狼主肆虐,复又至蔡州矣。累世以务农为业。天圣间[10]始有子弟取解,家业遂兴。熙宁初会威公于汴,以为雄姿英杰,约为婚姻。威公侧妃车氏即其迁祖中女。威公立国,车氏举族来。并捐钱粮万贯,求购西郡。威公许之。西郡初置,车氏尚在南邑,鏖战经年,人货十去五六,赖长兴侯所赠百骑,方得河间地。威公赐工匠二十,二年而有河间城。迁祖恩泰有子靖,通文武,貌魁伟。威公七年,选为侍卫。靖子载熙,学于中州,崇宁间[11]仕于宋,累迁至著作佐郎。庄公十二年[12],自中州返。有子涵,毅公间,选入文馆。
车氏居城北,家庙、族学,造作所亦在焉。家臣居城东,军民居城西,商贾、降蕃,市肆之所在城南。城有二门,东曰顺正,有直道通昌浦与松城;西曰守义,有直道通临海郡,二车与湖城。
城西十二里,有二车城,本百骑军驻所,方三百步。垣高二车,约丈许,故称二车。庄、毅以来,户口繁滋,河间城中商民陆续迁此。毅公四年,车氏请筑二车城外垣,许之。一岁而成,方三里,有丁千二百余。有门二,南曰泰安,门外直道通临海郡与河间城;北曰泰康,门外直道通昌浦城。
城外两寨七乡,各以亲族守之。诸乡少者丁三百,多者千余,总三千五百余丁。各寨兵共一百。
昌浦城
昌浦城方六里,丁三千四百,豪强青州刘氏封邑,郡中民悍之首。刘氏世居青州,累世从军,马步娴熟。熙宁中,于登州建虎翼第三军,刘氏始入水军。熙宁末,刘氏已弃军从商,往来辽丽,与长兴侯相善。威公二年,长兴侯南下相助,刘氏亦率兵船二十相随。时威公避海上,州郡绝消息,刘氏不惧悍贼,亲率兵船往来交通,及天兵至,兵船仅损其三。威公赞其勇,长兴侯亦叹曰:“向知北人精弓马,今识亦能勇舟楫。”克复西郡,长兴侯表刘氏功第一,威公数嘉叹,指昌浦而封之。刘氏受地辞赏,人言益赞其忠。昌浦本河口,向为海盗蟊贼所喜,诸蕃常临兵事,尤不逊。刘氏初至,三载居于野,往来征讨,无分水陆,战无不胜。诸蕃膝行帐前,求死存族。诸盗闻刘色变,非走即降。威公六年,始筑昌浦城,一岁而成。远近豪杰,募名来投,刘氏因此益强。西郡出兵,进必以昌浦兵为首,退必以昌浦兵殿后。庄公尝曰:“国中尽昌浦,何愁事不平。”毅公立紫桥军,谓兵马从事吴知兵:“当以昌浦兵为率。”迁祖仲辉有子捷,勇冠三军,威公选为侍卫,呼之“虎郎”。威公十二年,帝伐注辇。公遣军渡海,用捷为佐,于般荼杀辇兵千余。事后威公殿前赐甲。庄公元年,用捷为将,率六百兵克定安北郡。捷有子康,少知兵,善火铳。庄公十六年,用康为将,率四百兵大破蓝无里军,割地七百里。康有子麟,少为世子侍从,精武艺,通兵法,与广信伯吴知兵相善。毅公二十六年[13],举兵击伪国。用麟为将,三战三捷,略六百里。会敌兵设伏,困麟于朗河左。虽十倍围之旬日,亦无奈何。长信子闻讯往救,尚有十里,敌兵即逃。毅公闻之,谓左右:“宁失三郡,毋失伯振。”伯振,麟字也。
刘氏居城中,家臣居城东,家庙、族学,造作所列城北。商民市肆之所居城南,兵士、降蕃居城西。昌浦城垣单且卑,高阔皆不及丈。女墙、射楼寥寥,唯校场、道路阔,倍于他城。瓮城只在城南有,亦无羊角门。城有五门,东北曰乐胜,有直道通巴城;东南曰武安,有直道通都中;南曰永定,有直道通松与湖城;西曰常捷,有直道通河间城与临海郡;北曰忠顺,有直道通河口津。
河口津,昌浦刘氏海贸交易之所。方三百步,有码头三,栈桥五,官民合用。常驻兵二百。港内市肆之所俱全,搏斗场最盛,虽勾栏瓦肆尤不及。每年六月与腊月,有搏斗总决,凡三四百人参加,胜者唯一人。时有青壮死于其中,妻子泣于道者不绝。虽人多非之,然终未改。
城北七里近河岸处有船坊,外有三尺矮垣环之,亦官民合用。常驻兵一百。
城外四寨五乡,各以亲族守之。诸乡少者丁六百,多者千许,总三千八百余丁。诸寨兵二十至四十不等。
[1]后唐年号,西元931年。
[2]前唐遂州,即宋遂宁。
[3]即黄泥水淋脱色法制取白糖。
[4]大中祥符是宋真宗年号,共九年。西元1008-1016年。
[5]治平是宋英宗年号,共四年。西元1063-1067年。
[6]即绍圣十二年,西元1097年。
[7]崇宁十七年,西元1121年。
[8]周世宗年号,西元958年。
[9]崇宁九年,西元1113年。
[10]宋仁宗年号,共十年。西元1023-1032年。
[11]宋显宗赵俟年号,共二十三年。西元1105-1127年。
[12]即崇宁十九年,西元1123年。
[13]即端平二年。西元1161年。
临海郡
临海郡,故监篦国地。绍圣初,监篦从三佛齐逞凶,长兴侯遣数百骑,迭破其军,终灭其国。遂以其旧地置临海郡。临海郡初与西郡相类,四城公推郡守,三载而更,郡治随徙。威公末,临海城益盛,郡守常袭任。外郡论及,仅知临海不知其余者泰半。例久成习,今郡治临海城,有城四。
临海城居中,临河城居东,望湖城居南,双河城居西北。
临海城
临海城方九里,丁五千,公室临海子斌封地。斌乃长兴侯次子,绍圣初随父南来,无畏险阻,有德行,能服众。率数百骑往来监篦如入无人之境。威公遂封临海以褒其功。威公三年,始建临海城,精益求精,十年乃成。内外两重,水泥、巨石为墙,高逾三丈,阔及两丈。三纵四横,七条主道亦用水泥铺就。为防暴雨灌城,又借刘执中[1]故智,造福寿沟于城内。韩人左定武观后喟然叹曰:“何言石头城欺我,分明是白金[2]作成。”人言督造此城者,正是刘执中族人,临海参事刘槻。临海营造之术,自此闻名诸侯。威公十二年,帝伐注辇。公用斌为将,大胜而归,授子爵。斌有子贺,五岁始言,性温厚,豪杰来投,悉从其所欲,数为人笑而不改志。人言南海敦厚第一,寿八十八。贺子辰,有勇力,庄公间选为侍卫。辰子旧,通地理,晓蕃言五种,庄公末,用为检蕃从事。旧子德,兼文武,好营造发明之属。毅公欲用为营造从事,德固辞不受。
子府居内城,家庙、族学、家臣邸环列其间。诸造作所居外城北,商民市肆之所居外城东,兵士武备之所居城西,降蕃,罪人及困顿之徒居外城南。内城有二门,南曰朝阳,北曰定海。外城有四门,北曰安定,有直道通安阳津;东曰建阳,有直道通临河城;南曰安顺,有直道通望湖城;西曰建安,有直道通双河城。
安阳津,临海郡贸易港也,四城官民共用。威公间,临海子尝率人浮海三十余日,于西海中捕大鱼而归。分其尸,得肉无算,食之不及,弃之可惜。斌遂令熬肉取油,所得之油清亮,燃之光胜烛十倍,且芳香四布。因谓之香油。奈何价贵难得,人亦称“富贵油”。又尽用其皮,制甲、衣数十套,奉都中。鱼骨杂而韧,斌以为矢,旋弃。邺人方富舟得之,碎成骨屑,和粪而肥,增益稻产过半。由是诸国益珍大鱼,各出船捕之。所得鱼尸,多送安阳津解之,所得一成馈临海。毅公以来,始有邺国春阳津相竞。常驻兵三百。
城外四寨八乡,各以亲族家臣守之。诸乡少者丁五百,多者丁三千,总七千二百余丁。诸寨兵五十到八十不等。
临河城
临河城方十里,丁三千,豪强广州范氏封地。范氏元自交趾,本静海军账下驱象夫。长兴[3]初,伪汉擒静海节度曲承美等归。范氏亦随迁广州。伪汉用其技,充象军,溃于韩国公[4]阵前。皇朝一统,范氏弃军经商,往来占城、勃泥、真腊等地。熙宁中于渤泥侯处置地建庄,族人次第南迁。威公至广州,范氏闻名往见,交错于道路。范氏急追至占城,一见而心悦诚服,遂举族来投。输资五千贯,又献大小船十二艘。后请购西郡,公许之。前后十数战,范氏未尝有缺,更献计破蕃兵象阵,公信之。西郡初复,上下残破,范氏请地于临海郡,公许之。遂封临河城。迁祖绰有子刚,长五尺,性忠直,通庶务,常面斥人非,公亦难免。人称“范孝肃”,恶者则以“矮鬼”揶揄之。以“矮鬼”与“恶鬼”音似也。威公以其忠,用为都中记事。刚子云,美姿颜,擅经义,博闻强记。庄公擢为侍读,云肖其父,忠君敢言,又怀机智,能辩机用势,使所言多效。论谏言得用,无愧本国第一。云子朔,有勇力,精武艺,能诗文。庄公嘉其才,许尚郡主,以为郡马从事。毅公间,用朔为水军佐。朔子岚,长于书画,毅公末,选入文馆。
范氏居城北,家庙、族学、造作所列其中。家臣邸与军士居城东,商民市肆之所居城西,降蕃、罪人及困顿之徒居城南。城有三门,北曰永昌,有直道通临海城;东曰永定,有直道通西郡;南曰永安,有直道通望湖城。
城外三寨五乡,各以亲族守之。诸乡少者丁四百,多者丁千余,总三千三百余丁。诸寨兵共二百。
望湖城
望湖城方九里,丁四千,豪强福州房氏封地。房氏本江北人,永嘉南渡,侨居吴地。前唐中宗间,房氏始从戎。天福十二年,吴越克福州,房氏随军至,二世迁居福州,皇朝一统后,房氏弃武从文,耕读传家。熙宁开海,房氏百余口悉从其中,五年连返南海,家资十万贯。然田少难置,遂向安南侯买田,六载累置二千顷,长苦于无人,立武伴当行。会东南钱潮,本业急创,周转日紧。威公至占城,房氏倾家来投。捐资五千贯,并粮六千石,大船六艘,武伴当八十人。威公感其诚,后许购西郡地。克复西郡后,以西郡残破,请依范氏例,许之。遂携族人伴当五十余人,披荆斩棘,以有其地。迁祖信有子与山,通外务,知情势,尝游学十载,历遍天下。庄公用其才,擢为礼宾从事。崇宁间废安西都督府,其地下诏岛命周邺岐代管。庄公久欲独管,数年不得志。及用与山,二年克成。由此周得独揽西海贡事,虽增岁负,亦增岁入及国威。使西海蕃国敬服。庄公尝喟左右:“能置望月县,子冈亦有功。”子冈,与山字也。与山有子籍,通音律,识书画。庄公十年,请益增其城,许之。庄公末,选入文馆。籍有子岱,有祖风,能识七国文字,且通典章故事。毅公用以为礼宾从事。毅公十二年,请增益其城,许之。
房氏居城北,家庙、族学及家臣邸列其中。军士居城东,造作所及武备所列其中。商民市肆之所居城西,降蕃、罪人及困顿之徒居城南。城有三门,北曰修武,有直道通临海城;东曰振武,有直道通临河城,西郡;南曰崇文,有直道通临湖渡。
临湖渡,侨湖渡口也,官民共用之。离津可等湖心岛,下岛则可西入新安城地,或南入西郡湖城地。常驻兵二十。
城外有三寨六乡,各以亲族守之。诸乡少者丁四百,多者丁千余,总三千一百余丁。诸寨兵三十至八十不等。
双河城
双河城方七里,丁三千,豪强苏州解氏封地。解氏元自漠北察达罕部,熙宁末,捕为奴,幸遇长兴侯。以其忠勇,置辽苏州管领诸北奴。解氏有原慧,三年而晓汉文一千,求书于长兴侯,长兴侯异之,赠书赐姓名,益重之。未久长兴侯南下,解氏长随左右。历战当先,功与创等。及临海子驰定监篦,表解氏功第一,公虽讶之,仍封其地。亲赐双河之名,以慰忠勇。迁祖武有二子,长子筱,弓马精熟,貌魁伟,庄公间选为侍卫。次子勒,擅舟楫,通养气之术,能闭水中半刻。庄公间选入水军,用为刀巡检。筱子光,素有勇名,庄公末选入亲军,累功至亲军佐。勒子灿,肖其父,尝独斗大鱼,载其尸而返,毅公初,选入北奴骑军。光子珅,知文能武,性沉稳,毅公间选为侍卫。毅公末,累功至亲军将。
解氏居城东,家臣邸环卫其外。家庙、族学,造作所列布城北。军民居城西,商贾市肆之所并降蕃、罪人居城南。城有二门,北曰平北,有直道通安县;南曰安南,有直道通临海城。
城外二寨五乡,各以亲族守之。诸乡少者丁五百,多者丁八百,总三千二百余丁。两寨各二十兵。
[1]即刘彝,字执中,北宋福州人,水利专家。他在担任虔州(今赣州)知州时,修造了福寿沟,用于排洪抗涝,沿用至今。
[2]即白银。
[3]后唐明宗年号,共四年。西元930-933年。
[4]指潘美。
安县
安县,故蓝无里国南面地也。庄公十六年,遣刘康等击破蓝无里国,割七百里。后复讨之,复割七百里,尽得其南面地。庄公十八年,以其地置安县,县治乐安城,有城三。
乐安城居东,米城居西,潭城居中。
乐安城
乐安城方十里,丁四千,豪强乐安伯再兴封地。再兴籍皇朝青州厉氏。厉氏元自前唐关中,言为前唐新兴王晋之后。晋与太平谋乱,玄宗诛之。并勒其族悉改厉姓。由此厉氏颇受苛待,颠沛流离,累世迁移。及皇朝一统,始安居青州,以务农为业。其祖与昌浦刘氏有旧。熙宁中始涉商贾事。会绍圣北伐,厉氏子弟多远游。至周邺之间者,惟再兴一人。庄公初,其与刘康相善,配幼妹与刘康。有子麟。康荐再兴于庄公,公喜得人,用为佐。庄公伐蓝无里,康为先锋,再兴为后劲,一往无前,克定功成。来年复讨,庄公用再兴为将,康随其后,一月而尽得蓝无里南面地。尉休表再兴功第一,四月,以功封乐安伯。再兴有子元照,通武艺,知兵法,美姿颜,毅公嘉爱,许尚郡主,以为郡马从事。元照有子长濂,性谦厚,有文采,毅公末,选入文馆。
厉氏居东郭,方三里,家臣邸、贤论堂、家庙及族学列其中。造作所及武备所布列城北。军士居城西,商民及降蕃居城南。城有四门,东曰长安,有直道通乐阳津;南曰武安,有直道通临海郡;西曰永定,有直道通属臣潭城;北曰文泰,有直道通蓝无里。
城外三寨四乡,各以亲族守之。诸乡少者四百丁,多者八百丁,总二千五百余丁。各寨共八十兵。
米城
米城方七里,丁三千。豪强东雍吕氏封地。吕氏元自雍,父祖有显功。会家门辄衰,避走诸侯。庄公十五年[1],吕氏来投。庄公嘉其才,彻谈天下,昼夜不舍,用以为参谋检事,人称“隐相”。次年吕氏献计,赚蓝无里,庄公得发正兵,尽得其南面地。三年间履献奇谋,庄公善之。惜天妒英才,十九年夏,急逝。庄公哀曰:“天夺吾相,天夺吾相。”,时人皆知庄公信吕氏,或言“吕氏相必矣”。庄公以吕氏功封其子于米城,欲赐兵甲五百,金铜千斤,粮十万石。侍读范云再谏,辄减其半。终庄公之世,公室优容吕氏殊也,凡赠丁口者四,累三千余,余赏难计。迁祖定正有子居安,少为世子侍读。毅公十四年[2],选为侍卫。十七年,转任司库从事。二十三年,用为内史。居安子致公,少有才名,毅公末,选入文馆。
吕氏居城北,家庙,族学,造作所列其间。家臣邸及商贾、市肆之所在城东。军士及武备所居城西,汉蕃之民,咸居城南,市肆与讲学所,技术所侧其间。城有四门,北曰咸安,有直道通蓝无里;东曰咸通,有直道通潭城;南曰宁远,有直道通新安城。西曰宁武,有直道通米口津。
米口津,本吕氏海贸之所也。后累扩至三码头,七栈桥,接驳往来海船,官民公用之。津有双垣,内方二百步,外方千余步。各高六七尺,备兵二百,守其码头船坊。
城外有三寨四乡,各以家臣守之。诸乡少者丁六百,多者千余丁,总三千余丁。诸寨兵共五十。
潭城
潭城,乐安伯臣城也。庄公十九年置。方六里,丁二千。乔氏代守之。城外二寨二乡,总兵民千七百余。
[1]即崇宁二十二年,西元1126年。
[2]即康佑十二年,西元1149年。
蓝无里
蓝无里,本三佛齐属国,国主耶拔阇氏。其国骄狂于先,栗惧于后,常怀不臣,不知自量。威公宽仁,纳其贡而许列蕃臣。然蛮夷畏威而不怀德,狡诈自矜,复叛于庄公。先有雍人吕定正献谋,削其根本,又有再兴、康等夺其地,始知恭顺为蕃臣之本。治于悟礼城,有城二。
今其地千里,丁四万余,兵八百。岁贡直三十万贯。各有直道通安县三城。
海西县
海西县本三佛齐旧地,威公初立,山林相隔,力不及海西,许臣僚自取。遂有合浦伯等自募兵马,袭取海西地,十二年尽得其地,威公许置海西县。县治合浦城,有城六。
合浦城
合浦城方十里,丁一万二百。豪强合浦伯吉山封地。吉山籍皇朝华州渭南鱼氏。鱼氏本鲜卑人,前唐中,始冒鱼姓。后累居关中,唐末迁至渭南,以车马牙行为业,有资财。熙宁十三年,长兴侯入关中,遇鱼氏于道,遂相往来。熙宁末,渭南大乱,一县皆空。鱼氏孤身免于外,遂入京投长兴侯。长兴侯知其才,携其北上经营。鱼氏忠勤用事,长兴侯以族女配之。长兴侯南归,鱼氏常居左右,累建奇功。所获盈万,一如平常。长兴侯赞曰:“车载斗量,尤可计也。卿功不可计数。”威公欲取海西地,苦于兵寡,长兴侯荐鱼氏。曰:“臣闻世宗高平后言‘凡兵在乎精,不在乎多’[1],今兵虽寡,然仍可拨精卒百余。可择将统之,疾赴海西。”公曰:“然也。今何人可任?”对曰:“今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以死地求生耳。故任将不惟勇绝,宜当智勇兼备,能机变者。臣下有豪杰鱼氏,向为右僚,可担此任。”公许之。遂择北奴骑军八十余骑,亲军二十余骑,合鱼氏于南邑五羊寨,共一百八骑。鱼氏率众穿山越林,六日二百里,抵侨湖。后九日,杀叛夷酋摩多耶拿于海西地。威公闻报,喟左右:“海西定矣。”鱼氏忠谨,虽常征于外而不敢擅专,多则三月,少则二旬,必有呈报。威公尽信之,虽人言多毁,不改其衷。威公十二年冬,鱼氏克定海西全境,留军佐弼镇之,自领妻子亲兵,朝服往觐。威公益赞之,封合浦伯。并许其子乐平尚郡主,以为郡马从事。鱼氏次年返海西,始筑合浦城。迁祖吉山有子乐平,庄公间用以为内史。乐平有子仁宝,通韬略,擅武艺,有祖风。毅公用以为将。
鱼氏居城北,家庙、族学、纳贤馆及造作所亦在。家臣邸及商贾、市肆之所居城东。军士及武备之所居城西。汉蕃之民及讲学所在城南,偶有市肆、技术所侧其间。城有四门,北曰泰宁,有直道通新由城;东曰永泰,有直道通合县、属臣恩城;南曰崇武,有直道通属臣蓼城;西曰崇义,有直道通合浦津。
合浦津,海西县贸易港也。诸商贾放西洋,半过海西走柔嘉县入南海。合浦居海西中也,人货丰盈,商贾乐聚此,或交易,或侯季风。庄、毅以来,蔚然大郡,不下于定海。毅公初,合浦津亦得解鱼尸,虽不及临海津、邺国春阳津,然亦蓬勃兴盛。自此可通属臣蕉城。
城外有四寨十一乡,各以亲族家臣守之。诸乡少者丁千余,多者丁二千,总一万四千余丁。诸寨兵五十至八十不等。
新安城
新安城方十里,丁七千。豪强新安子世全封地。世全籍皇朝泉州穆氏。穆氏元自鲜卑丘穆陵氏,元魏始改穆姓。前唐贞元间[2],自河内迁居泉州,子弟多进学,诗书传家。熙宁开海,穆氏亦预海商事。熙宁末始有规模,舟船三十二艘,水手、奴婢过百。会海寇华安起,穆氏北上船货皆没,族长忧愤死。穆氏自此与华安不共戴天。崇宁间皇朝虎翼军捕华安寇甚急。穆氏自募壮士,收买消息,以供官军。由北至南,于庄公十年抵周邺之间。是年冬,庄公以志全为向导,剿捕华安余党,以功赏百金。庄公十三年,以为水军将,兵船二十袭取望月岛。遂置望月县。自此华安余孽不能复现于西海。次年春祭,时新安子廖伯恩参勤都中。志全直身怒视之。庄公问何故,对曰:“华安余孽,岂得共室!”伯恩辩以早离贼穴,一心王事。侍读范云亦助曰:“新安子绍圣即来,十载春秋,尽征战海西矣。”庄公善之。穆氏慨然曰:“余孽不除,公必反受其害。今言不用,某当自去。”言罢挂印而走。都中一时传为奇谈。十六年,伯恩果反,会合浦伯病重,再兴与康将兵于北。变生肘腋,四城告警。遂用吕定正策,假新由子迁都督衔,总县兵速讨之。又命松城黄氏、合县刘旦各安其境,严索奸细。凡六日,新由子驰报伯恩死于穆氏,反乱已定,请赦从者。庄公许之。十七年,以功封穆氏为新安子。命更换诸兵,使穆氏能安居其城。迁祖世全有子振生,长于书画,通化学。庄公末,不禄于道。振生有子二,长子家泰,有勇力,貌魁伟,毅公时参勤都中,不禄于道。次子家康,美姿颜,兼文武,毅公间选为侍卫。
穆氏居城北,家庙,族学,造作所列其中。家臣邸及商贾市肆之所居城东。军士及武备之所居城西。汉蕃之民及市肆之所居城南,偶有讲学所与技术所侧其间。城有四门,北曰通泰,有直道通安县;东曰同安,有直道通侨湖、西郡;南曰精武,有直道通新由城;西曰顺济,有直道通新安津。
新安津,方三百步,码头二,栈桥三。新安城贸易港也,官民共用之。
城外有三寨七乡,各以家臣守之。诸乡少者千余丁,多者丁一千四百,总九千余丁。诸寨兵二十至五十不等。
新由城
新由城方九里,丁九千。豪强新由子弼封地。弼籍皇朝开封罗氏。罗氏元自伪唐洪州,工书画,擅织造。所作罗氏绸为伪唐国主所喜。及洪州改南昌府,召罗氏织造御用衣物。及李后主返金陵,罗氏亦举族随。皇朝一统,裁撤伪唐织工,罗氏反选入京。真宗间始脱织工列,以务农为业。熙宁中,织造兴,罗氏复本业,与威公相交。闻威公立国,举族相随。威公二年,国事初定,而海西未平,长兴侯荐合浦伯为将。罗氏闻之,亦自荐。愿举族男丁相随。公不忍,终许之。遂以弼为佐,并其亲族二十余悉发海西。威公十二年,海西克定,封弼新由子。次年始筑新由城。迁祖弼有子迁,性忠淳,通兵略。庄公间,时新安子伯恩反,迁即举兵北向,左右谏曰:“各藩自守界,此三约法也。今君无诏兴兵,是罪身也。若果越界,便平贼亦无功。稍有反复,是弃族也。伯恩小患,公室反掌可定。君何执意耶?”对曰:“吾闻‘君辱臣死’。前公宥伯恩,今伯恩作乱。何辱甚也,吾今犹死。果能平贼,虽无功而吾复活也。”二日驱百里,如神兵临贼前。伯恩出观,意退却。迁察其意,张势左右,通鼓而进。伯恩果退,迁部汹汹来,贼不可支,遂溃。伯恩独逃,会新安子世全伏于道,率家人枭其首。次日上使自新由来,言假迁都督职,迁固辞不受。呈伯恩首,并表世全首功。另上书请兴兵越界罪,并请赦从贼者。公赦其罪而从其请。迁子存,工书画,擅发明。毅公间,选入理馆。
罗氏居城北,家庙,族学,造作所列其中。家臣邸及商贾市肆之所居城东。军事及武备之所居城西。汉蕃之民及技术所居城南,偶有讲学所及蕃市侧其间。城有四门,北曰永安,有直道通新安城;东曰建安,有直道通西郡;南曰建阳,有直道通合浦城;西曰永定,有直道通永定津。
永定津,方六百步。码头三,栈桥五,官民共用之。
城外有五寨十乡,各以亲族守之。诸乡少者千二百丁,多者丁二千,总一万四千余丁。诸寨兵四十至一百不等。
蓼城
蓼城,合浦伯臣城也。威公四年置,本合浦伯屯兵地。方七里,丁三千。洛氏守之。城外二寨三乡,总兵民二千余。
蕉城
蕉城,合浦伯臣城也。威公十三年置。方六里,丁二千。焦氏守之。城外二寨四乡,总兵民一千四百丁。
恩城
恩城,合浦伯臣城也。威公十六年置。方七里,丁三千。褚氏守之。城外三寨七乡,总兵民三千丁。
[1]语见《五代史平话·周史》。
[2]唐德宗年号,共二十一年。西元785-805年。
定海县
定海县本三佛齐旧地,人言梵里洞城在是。威公立国,数纲首袭取梵离洞。其首陈阿四遣质子,称臣纳贡。公许其下卿,定海城主。此后左近下卿,隐以定海陈氏为首。庄公间,用韩人楚居佑,克贰臣陈学礼于定海,封楚居佑于是。庄公二十四年,置定海县。县治定海城,有城四。
定海城
定海城方九里,丁七千。豪强南翟楚氏封地。楚氏元自韩,精冶炼。与韩相恶,避走诸侯,庄公七年[1],楚氏来投,选入理馆。十年,以其才用为兵甲从事。十六年,伯恩反,新由子与新安子旋定之。时定海城主陈学礼与伯恩有旧,谓左右:“吾亦曾从父行海上,今公以旧事而疑忠臣,如之奈何?”对曰:“今君必先自保,宜当广邀豪杰。”或曰:“内当自保,外当示忠。明年参勤,请携安公子赴都中。”学礼不悦。或曰:“安少主贤才也,主公雄才也,尽赴都中,定海为之空,一朝有变,八百里家国不复再有。何置社稷于危耶!”前者诺诺,学礼稍霁威。或曰:“内当自保,外当结援。”问曰:“何以为援?”对曰:“邺公宽厚长者,礼待贤豪,闻主公之名久矣。”曰:“或可为援,然吾闻‘远水不得解近渴’。”对曰:“明年参勤称病不往,则可从长计议矣。公不疑我等,必允之。或遣使来问,往来迁延可至三月。足通邺公哉。邺公不纳,主公亦可使安公子代,而稳社稷。公室兵甲,多赖本城铁,料当优容。”学礼称善,用其谋。楚氏赴定海,督运官铁。家人谍前事,尽告之。楚氏呈事公前,公怒不可遏。侍读范云谏之,稍霁。吕定正献谋,侍读范云亦附之。次年学礼果请免参勤。公用吕氏谋,允学礼所请。遣医卜从事卢冲为使,楚氏副之,问其病。楚氏至定海,赤手擒学礼于榻前。卢冲携诏,赴铁监召三百兵。一日而下定海。公遂以楚氏代陈。楚氏献铁矿于公室,公不许。楚氏遂与公约,必使国中铁价下二成。迁祖居佑,有子惠祥。擅铸造冶炼,多发明。今时冶铁多以惠祥法为宗。毅公二十年,用为盐铁丞。其革国中铁政,铁价果下两成。人称“铁相”。惠祥有子承义,少通格物,有奇思,多发明。毅公末,选入理馆。
楚氏居城东,家臣邸环其侧。家庙、族学及造作所在城北。商民及市肆之所居城西。军士及降蕃、及困顿之徒居城南。技术所、讲学所及武备所布列其间。本有陈氏购销赃物之所,曰叠金所,楚氏尽撤之。城有四门,北曰新安,有直道通黑栗城;东曰新定,有直道通合县;南曰永安,有直道通铁监、邺国广成县;西曰永定,有直道通定海津。
铁监,方二百四十步。公室督运,检点官铁之所,常驻兵四百。
定海津,方九百步,码头六,栈桥十六,官民各半。常驻兵二百,备船十二。商贾云集,百货丰盈,犹胜合浦津。
城外四寨九乡,各以家臣守之。诸乡少者丁一千,多者二千二百,总一万二千余丁。诸寨兵五十至一百不等。
黑栗城
黑栗城,方九里,丁五千八百。豪强交趾胡氏封地。胡氏元自交趾,父祖中国人。熙宁中,家败无业,数从贼。威公既立,胡氏自矜豪勇,不肯复为贼,约数豪杰,自募勇壮,驰舟南岸。袭三佛齐巴来彤城,遣质都中,纳贡称臣。威公许其下卿,黑栗城主。迁祖易安有子世诚,肖其父,豪勇闻名南国,庄公尝选为侍卫,后辞任。世诚子敬文,性忠直,能服众,尝渡海逐大鱼。人称“勇郎”。毅公以为水军将,二十六年,击伪国,以其所练长蛇阵破敌。此后伪国水军不敢敌。敬文有子忠国,性敦厚,有文采,毅公末,选入文馆。
胡氏居城东,家臣邸环其侧。家庙、族学及造作所在城北。商民及市肆之所在城西。军士、降蕃及讲学所、武备之所居城南。城有三门,北曰绍安,有直道通乌木城;南曰常胜,有直道通定海城;西曰武定,有直道通武定津。
武定津,方三百步,码头四,栈桥十,官民合用之。常驻兵二百,备船十。
城外三寨七乡,各以家臣守之。诸乡少者丁千许,多者二千,总九千余丁。诸寨兵三十至八十不等。
乌木城
乌木城,方七里,丁五千。豪强占城焦氏封地。焦氏元自占城,父祖中国人。伪汉国主贪虐,焦氏逃海外。累世行船为业。熙宁开海,焦氏始壮。熙宁末,焦氏一族凡三百余,亦属占城豪右。然慕公威仪,占城一会,即举族来投,自募舟船兵马,攻取三佛齐散纪洞城。遣质称臣,威公许之,以为下卿,乌木城主。迁祖离有子籍,擅经义,明律法。威公末,用为明法从事。籍有子瞻,有勇力,擅火器,庄公选为侍卫。瞻子礼,通庶务,精算学,毅公末,用以为司库从事。
焦氏居城东,家臣邸环卫其侧。家庙、族学及造作所居城北。商民及市肆之所居城西,军士、降蕃及武备之所居城南。讲学所及市肆之所列其间。城有三门,北曰景安,有直道通昌黎城;南曰景通,有直道通乌木城;西曰景定,有直道通乌木津。
乌木津,方六百步,码头四,栈桥十。官民共用之,常驻兵二百,备船十。因其地所产乌木而名,庄公以来,乌木渐绝,商贾来此,多为檀香木或金洲松。
城外有四寨七乡,各以亲族守之。诸乡少者丁千二百,多者二千,总一万余丁。诸寨兵四十至八十不等。
昌黎城
昌黎城,方七里,丁五千。豪强琼州高氏封地。高氏元自皇朝琼州黎部,世为黎人,常与汉家通婚。至熙宁初,迁琼州,从其舅家,以行船贩布为业。其舅苛,数薄其资,仅余口食。高氏击而走,从贼海上。熙宁中,会虎翼军剿寇,遂脱贼。武伴当祖杨氏用之,授技以营生。高氏父事杨氏。威公既立,高氏求于杨氏,杨氏赠船千料,钱十万文。高氏凭此返家募黎勇。黎部多战,境困苦,高氏说之易也。总黎兵二百从其南下。至金洲虽折半不却,荡平茶礼洞城,仍有八十余。遂遣质纳贡,称臣南邑。威公依诺许之。高氏以其舅故,少信汉人。多募琼州黎南来,由是国中异之。公弗悦,左右皆言可讨,独郡马从事蒋廷谏阻。公纳其谏,不问昌黎。高氏十二年间,携黎人来周以千计,琼州汉官多谢之,高氏每至,必座上宾。其舅犹喜之。琼州黎人亦渐知南海有周国,周国有昌黎城。其后高氏虽不再返琼州,黎人亦相继来投。人言数千。琼州汉人亦有通黎婚姻者,传告之,琼州人渡海,因此多从周。迁祖三一有子四五,持双刀,有勇力。尝独战十贼,尽格毙。威公喜其勇,选为侍卫。四五有子宜,博闻强记,足智多谋。吕定正遗书荐之,庄公用以为参谋检事,参赞机要。毅公亦服其才,信用如前。宜有子诚,少有文采,兼通武艺兵略,毅公嘉其才,许尚郡主,以为郡马从事。
高氏居城东,家臣邸、家庙、族学亦在其中。造作所及技术所在城北。军士及武备之所在城西,商民无分汉蕃,咸居城南。市肆之所及讲学所侧其间。城有四门,北曰黎安,有直道通海西县;东曰黎泰,有直道通合县;南曰黎阳,有直道通乌木城;西曰黎兴,有直道通昌黎津。
昌黎津,方四百步,码头三,栈桥十,官民合用之。常驻兵二百,备船十。
城外三寨六乡。给以亲族守之。诸乡少者丁一千,多者丁二千,总九千余丁。诸寨兵二十至五十不等。
[1]即崇宁十四年,西元1118年。
合县
合县本三佛齐旧地,或言蕉多城,或言多多城。威公初至,曾率兵至此,席卷三城而回。叛夷作乱,得而复失。长兴侯追三佛齐溃兵至此,所获盈野。威公八年,中州移民至,威公选亲军一百,率千丁至此,置合县。县治合城,有城二。
合城
合城方七里,丁四千。公室彻守之,彻乃威公孙,长水校尉孝通次子。通庶务,有德行。毅公末,以为合县守。
县守府居城北,家臣邸、布政所及造作所亦在其中。僚臣邸及商贾市肆之所居城东。军士及武备之所居城西。汉民居城南,讲学所、技术所列其中。城有二门,北曰顺泰,有直道通都中与西城;南曰泰宁,有直道通定海县。
城外有二寨四乡,各以僚佐守之。诸乡少者丁八百,多者千二百丁,总四千二百余丁。两寨共百兵。
西城
西城方六里,丁三千。豪杰刘昼守之。刘昼籍都中,父祖元自皇朝冀州,世居河北,以务农为业。威公八年,南来都中,历三世而有昼。昼有元慧,精水利,通营造,尝为都中水丞。毅公二十四年,考课优等。试庶务于都中,毅公末,以为西城守。
城守府居城北,布政所及造作所亦在其中。僚臣邸及商贾市肆之所居城东。军士、降蕃及武备之所居城西。汉民居城南,讲学所、技术所列其中。城有三门,北曰永康,有直道通西郡;南曰安泰,有直道通合城;西曰定远,有直道通定海县。
城外有三寨五乡,各以僚佐守之。诸乡少者丁四百,多者千余丁,总三千余丁。诸寨兵三十至五十不等。
望月县
望月县本南天竺注辇属地,人言望月洲者。威公间,帝伐注辇,注辇败而弃此,遂成无主之地。华安寇窃此,劫掠客商,为害西海。庄公十二年[1],帝命公代守安西都督府故地。次年,庄公以穆氏为将,袭破华安寇。遂置望月县。县治望月城,有城一。
望月城
望月城处望月洲之中望月岛,故华安寇巢穴。初因其旧。庄公二十二始增筑。今方五里,丁千二百。公室震守之。震庄公孙也,伏波校尉安宗长子。通营造,有武艺,毅公末,以为望月县守。
县守府居城北,家臣邸、布政所、承宣所、造作所及军士环其外。余者尽在城南矣。城有二门,北曰靖海,有直道通望月津;东曰伏波,有直道通盐场。
望月津,望海城通路也,粮铁补给多赖此。官民合用之,以此通金洲。方七百步,码头三,栈桥八。常驻兵六百,备船三十。
盐场有盐监,公室驻兵五十,督运盐产。
城外有一寨二乡。各以僚臣守之。二乡各四百余丁,总八百余丁。寨中兵三十。
[1]即崇宁十九年,西元1123年。
安北县
安北县居西海中,本晏陀蛮之地,人言晏陀蛮洲,有食人山魈之属。威公间,郡马从事廷尝言:“……其泊西海中,全则屏佑四郡,纵则易为贼巢,当取之。”公以其地属丹流眉,未从。威公末,真腊失其鹿,诸侯豪杰并逐之。乱兵流离,丹流眉衰。盗匪行海上,往来海商始受其害。威公二十七年,丹流眉来使求告存其国。公许之,并讨海寇。庄公初,用昌浦刘捷为将,先破贼于海上,复歼敌于巢穴,斩三千余。遂定晏陀蛮洲。庄公二年,始置安北县。县治安北城,有城一。
安北城
安北城本晏陀蛮南岛南岸地,庄公立县,遂于此筑城。方五里,丁千许。豪杰修志武守之。志武籍都中,父祖元自邺都。毅公十年,举家来都中。初得子,即志武也。修氏归汉已有三代,家中亦罗致经义食货之书。志武幼承训,明事理,后专食货之学。性坚毅,能刻苦,毅公末,选入理馆。未久,即授安北郡守。
县守府在城南,布政所、僚臣邸、武备所及军士尽在城南,余者尽在城北。城有二门,北曰汉安,有直道通岛内;南曰宁中,有直道通安北津。
安北津,安北城通路也。方六百步,有码头三,栈桥七。自金洲往注辇、蒲甘、伪国、西遮娄其等地,多在此停靠。东西洋之宝货,亦可在此转运、贮存。可通金洲诸港。常驻兵二百,备船十。
城外有一寨一乡,各以僚臣守之。乡有丁四百,多以代输储藏为业,兼渔获,少务农。寨中兵三十至五十不等。
拓海县
拓海县本马来蕃羯荼国旧地。羯荼,蕃言渡海地之谓。或言其祖西来泊此。自前唐贞观间立,或臣真腊,或臣注辇,享国四百年。熙宁末,三佛齐欲吞其地,为皇朝所存。威公二年,长兴侯克哥富罗沙。其君惧,遂称臣。威公厚之,许其上卿,赐国姓。威公十二年末,羯荼大宰弑其君。次年春,羯荼旧将韩氏定乱复君仇。以先君无嗣故,请内附。公许之。其地遂分南北,七分在北,三分在南。北地置县称拓海,封韩氏于是。南地即槟城,属长兴侯。威公十三年夏,封韩氏拓海伯,许其新筑锡城。县治拓海城,有城二。
拓海城
拓海城,方九里,丁一万。豪强漳州韩氏封地。韩氏元自前汉南阳郡。衣冠南渡,遂至三吴。及前唐末,复流离入闽,尝为海客,往来漳泉之间。伪唐窃闽,招徕海客,韩氏遂定居漳州,以务农为业。熙宁开海,韩氏子弟往来南海,漳州韩氏始振。韩氏赴羯荼,非止求财,亦欲立业。恰与其君相合,被委以军事。其君无嗣,韩氏欲存其社稷而不得,遂请内附。初赐以伯,固辞不受。会年中,其先君侧室产遗腹女,韩氏绝望。公再授其伯而应之。迁祖昌中,或言成宗者,有子派林,好武艺,知兵法。庄公间选为侍卫,卒于道。派林有子泽恩,有勇略,能服众,毅公间选入亲军,毅公末用以为将。
韩氏居城北,家庙、族学及造作所多在其地。家臣邸、商贾及市肆之所居城东。军事、讲学所及武备之所在城西。汉蕃之民、书院及技术所列城南。城有四门,北曰靖北,有直道通马来蕃沙屯国;东曰东安,有直道通属臣锡城;南曰镇南,有直道通来宾郡;西曰西宁,有直道通霹雳津。
霹雳津者,故拓海津也。羯荼时有主港,附君城,即名霹雳。及大宰倡乱,韩氏复仇,兵祸乍起,尽成丘墟。韩氏念先君恩,遂更易津名。方二里,码头三,栈桥七,官民共用之。常驻兵二百,备船十。
城外有四寨七乡,各以亲族家臣守之。诸乡少者丁一千,多者丁二千余,总一万余丁。诸寨兵三十至八十不等。
锡城
锡城,拓海伯臣城也。威公十三年始筑。方五里,丁二千。师氏代守之。城外二寨四乡,总兵民三千余丁。
广饶郡
广饶郡本西天鹏茄罗国故地,有茄罗河、彭罗河与拉贾河。茄罗河,今朗河之古谓也。彭罗河,今苏河之古谓也。拉贾河,今飞鸟河之古谓也。熙宁中,北天竺波罗国大将袈裟安屠阇伐灭鹏茄罗国,俄而窃据其地,叛主自立,伪号提婆息拿国。人言有称胜军者。威公间,卡兰查尔兴,将勇兵凶,北天竺无可当者。伪君三战不胜,匍匐请臣。卡兰查尔衰,与之共臣章德拉国,稍后自立。与章德拉、东恒咖及卡兰查尔约为盟。自是东向用兵,蒲甘苦之。毅公二十年[1],蒲甘来使,告伪国穷兵黩武事,相约共讨。二十三年,复来使申约如故。二十五年秋,蒲甘使急来,请兵往援。公遂应约发兵。次年春,以紫桥军将吴知兵为都督,亲军佐卓林与昌浦刘麟副之。将兵两万,号十万众驰援。与伪国战,三战三捷。复与伪国援兵战,四战四捷。吴知兵等凭此名震天竺。次年置广饶郡。郡治广信城,有城七。
广信城
广信城,方十二里,丁一万余。豪强都中吴氏封地。吴氏元自都中,父祖籍皇朝青州。庄公间南来,族人失八九,累债难偿,入为官奴婢。迁祖丘有子阿二,即广信伯矣。貌魁伟,性沉毅。稍长,选入飞骑苑为奴。毅公幸飞骑苑,察其异,召问之。吴氏对答如流,遂选为侍卫。吴氏有元慧,好兵书战策之属。稍习字,即捧卷饱读,彻夜不倦。毅公嘉其才,欲试为亲军押使。吴氏对曰:“臣闻‘无功不受禄’。今有法度在,臣不敢受。”毅公善之,以为兵马从事。命之成紫桥军。毅公二十三年,蒲甘再来使,毅公遣吴氏赴率百人蒲甘。次年夏,吴氏率千人而返。毅公赏万金以褒其功。并赐名知兵,用以为将。人言吴氏其时已尽知伪国情势。二十六年,毅公以知兵为都督,总中外兵马二万,号称十万北伐伪国。知兵自将一万兵居中,而左右军各置五千。左右谏曰:“今无后劲,辄遇阻则殆矣。”对曰:“今蹈死地,何言后劲?吾但知‘一往无前’。”左军将麟,轻兵直纵,三战三捷,伪国之兵皆退缩不敢出,中军多弹冠相庆。独知兵急遣使召右军将林速援麟处。有诘问者,知兵尽斩之。遂令中军轻军急袭拉贾河与彭罗河汇处,夺伪国沿河六垒。阴使中军佐戟率所部伏于右岸。次日卯初,果有伪国援兵渡河来,系东恒咖与卡兰查尔、章德拉联军。知兵尽起中军,杀至巳中,鸣炮火,伏兵尽出,掩贼后。联军兵大溃,蹈河而死者万余,余者西逃。知兵检诸军,选壮士八百,饱酒食,配双马,日夜倍道。三日内先后于朗中、朗右、拉谢古击溃敌军。枭其将首级而还。复至旧垒,只余三百余骑。联军既退,伪国慑服。知兵遂令各部驰略各地,自领五千众,号三万,镇守勒西城。毅公闻捷,抚掌笑曰:“此吾料中矣。”遂依成策置郡建城。封吴氏广信伯。侍读梁安问曰:“封邑当何处?”公曰:“都督破贼处。”对曰:“封邑几许?”公曰:“都督收兵处止。”由是自广信城以至拉谢古尽授广信伯。知兵数上表辞,遂削拉谢古,至朗西为止。知兵遂安。三军破伪国,玉石难分,所过无遗。知兵复渡苏河,见焦土亦黯然,偶见有佛寺立于岸,以为天意,遂更其名奉天寺,令环其地而筑城,历两载初成,命为广信城。迁祖知兵有子居平,性敦敏,能识人。毅公末,选入文馆。
吴氏居城北,家庙、族学、家臣邸及造作所尽在此间。商贾、汉民、讲学所及市肆之所居城东。军士、技术所及武备之所居城西。奉天寺、降蕃、罪人及困顿之徒居城南,蕃市、蕃庙侧其间。城有三门,北曰丰泰,有直道通属臣麻城;东曰修文,有直道通乐陵渡;西曰精武,有直道通飞鸟渡。
乐陵渡,广信城之官渡也。往来多官船,巡检河道,护卫乡里。由此可通苏河城泰陵津与绕城孝陵渡,官舶船每日一发,交通往来不断。方七百步,内附官船坊。码头二,栈桥三,常驻兵三百,兵船十五。
飞鸟渡,广信城之民渡也。来广饶郡之商贾民夫,多泊此。由此可通郎中城,未闻有官舶船。人言有民舶船,或三日一发,或五日一发。方五里,码头六,栈桥二十,延绵十余里,常驻兵五百,兵船二十五。郡中各色物产,多来此交通天下。常有松津船舶来,转运两地间。岐人张叔奇近有诗赞曰:“帆连碧月天,舰倚彩云间。重载三千石,轻谈百万钱。”[2],今侍读成丘亦赞曰:“盛矣!郡如其名哉。”
城外有四寨十乡,各以家臣守之。乡中汉丁三千,分布五乡,多者一千,少者三百。蕃丁三万,分处十乡,多者五千,少者一千。多乃波罗国旧部,佛寺属民。诸寨兵一百至二百不等。
饶城
饶城,方九里,丁六千余。豪强都中许氏封地。许氏元自都中,父祖元自皇朝福州。庄公十年,许氏迁来都中,历二世而有季臣。季臣性坚毅,能刻苦,通庶务,知地理。毅公间选入理馆。未久,选入亲军,毅公二十年,季臣累功至亲军押使。从广信伯北伐,功劳素著,封子爵,就于饶城。季臣识地理,择朗河与苏河交汇要冲筑城,屏佑千里,扼控三川。城高墙厚,各有瓮城,内外两重,四年乃成。人称“铁索关”。或言“连环关”。迁祖季臣有子世高,精算赋,毅公末,选入理馆。
许氏居城北,家庙、族学、家臣邸及造作所亦在是。商贾、汉民,讲学及市肆之所列城东。军士、技术所及武备所列城西。降蕃、罪人居城南,蕃市、蕃庙侧其间。城有四门,北曰安民,有直道通孝陵渡;东曰富民,有直道通蒲甘国嘉来山城;南曰武定,有直道通松津;西曰武安,有直道通得胜渡。
孝陵渡,饶城之官渡也。官船往来河道,护卫乡里多由此。可通广信城乐陵渡与长信城昌陵渡,官船舶或一日一发,或两日一发,不使断绝。方七百步,内附官船坊。码头一,栈桥四,常驻兵二百,兵船十。
松津,广饶郡通路也,官民凭此往来天竺与金洲。商货云集,生民万千,不下郡中诸城。广信伯使重臣驻此,与郡中豪强共守。有民舶通矮坎蕃志达城,五日一发,蕃汉并有。方四里,丁三千。官民船坊三,有码头四,栈桥十七,绵延二十余里。常驻兵五百,兵船二十五。
得胜渡,饶城之民渡也。人言广信伯夜渡苏河之所。或言广信伯得胜而还之处。饶城商民西行多自此。可通朗中、朗西、长信城,民舶三日一发,商民皆便。方二里,码头三,栈桥十。常驻兵三百,备船十五。对岸本有闻捷渡,惜地处洼中,逢雨必没,遂弃之。只在左近高处置哨,警戒交通之用。或称闻捷哨。备船一,置兵五。
城外有三寨六乡,各以家臣守之。诸乡皆有汉丁,总三千六百余,少者三百,多者千余。蕃丁强配之,一汉五蕃,余者或逐或降,不使为乱。
苏河城
苏河城,方九里,丁四千。豪强都中薛氏封地。薛氏元自都中,父祖元自皇朝洪州,向为行伍。威公初立,皇朝赐以军士,薛氏在列。二世而得戟,其父死国事,故烈属后也。少有聪明,以烈属入文馆,庄公间任国尉掾,抄录公事、呈文。毅公初用以检校从事,尝巡阅诸军。十年,毅公查其才,以晓畅军事入典亲军,历资颇丰。毅公二十四年,用以为亲军佐。二十六年,随广信伯北伐。将兵伏敌后,闻炮而出,敌溃无状,自相枕籍。旋率百余骑耀兵夸武,厚张其势,伪国遂不敢应联军。广信伯赞曰:“吾轻兵得还,培之功也。”培之,戟字也。遂表戟功第一。公终以广信伯功第一,戟次之。遂封苏河子,就于苏河元头,筑苏河城,三年乃成。苏河,本谓彭罗河。戟先慈苏氏,以戟公追赠为君,人言苏太君者。不禄于斯,由此河易其名,皆称苏河。迁祖戟有子昭,少聪慧,有机谋。毅公末,用以为都中记事。
薛氏居城北,家庙、族学、家臣邸及造作所列其间。商贾、汉民,讲学及市肆之所居城东,间有武备所。军士、技术所及武备所多在城西,间有讲学所。降蕃、罪人居城南,蕃市、蕃庙、承安寺侧其间。城有四门,北曰靖北,有直道通蒲甘国英虞山城;东曰镇东,有直道通河阴渡;南曰安南,有直道通安陵渡;西曰定西,有直道通顺风渡。
承安寺,南海僧了空所居。有沙弥二十,游方者四五。往来蒲甘等地,以宣王化。
河阴渡,苏河城之民渡也。虽属苏河城,却临北河。北河者,伪国博罗亚河之今谓也。可通哀国哀霍城。哀国者,人言哀牢国之后,本臣蒲甘,壮而自立。虽不识忠义,然颇慕汉家。或言实为大理白夷之属。有民舶往来,十日一发,乘其集也。方三百步,码头一,栈桥三。常驻兵六十,备船三。
安陵渡,苏河城之官渡也。恰临苏河之冲。官船巡视河道,护卫乡里,多泊此。可通广信城乐陵渡与麻城稻香渡。官舶每日一发,交通不绝。方七百步,内附官船坊。码头二,栈桥二。常驻兵二百,备船十。
顺风渡,苏河城之民渡也。临苏河与麻河汇处。麻河,伪国波罗奈河之今称也。可通麻城。民舶往来,多载商贾,三日一发,不使断绝。方三百步,码头一,栈桥四。常驻兵二百,备船十。
城外有三寨七乡,各以家臣守之。诸乡汉丁皆有,少者二百,多者八百,总二千八百丁。蕃丁四倍之。诸寨兵六十至一百不等。
长信城
长信城,方十里,丁八千。豪强都中卓氏封地。卓氏元自都中,父祖籍定海县,曾祖元自皇朝高州。其曾祖投威公数载,迁定海县。受用于陈氏,其父以县尉掌军事,佐贰臣学礼。庄公十七年,韩人楚居佑擒学礼。学礼诸家臣皆入罪。毅公十年,遇卓氏于都中,嘉其才,许其参试。卓氏文理俱优,成一时之选。毅公用为都中农丞。十七年,用为亲军参议,主粮秣。岁岁优等,军中呼为“今萧何”。二十四年,晋为佐。广信伯北伐,卓氏共昌蒲刘麟副之。麟骁勇无惧,直略六百里,迫伪都。卓氏奉令急援恐其有失,十日而解其围。麟数创难继。卓氏勒部三千,绕敌后。余部徐迫伪都。会敌于朗河右,昼夜相扰。又令三百骑诈驰于道。次日鸣炮火,通鼓而进,威吓其军,敌惊疑自溃。卓氏遂将兵急驰伪都,夜赚其城。擒伪王子以下亲贵二十六,宝货无算。卓氏将宝货尽付将士,约以勿伤人勿烧掠。伪国户籍版册,宫阁楼宇遂存。今改其制,以为宫室避暑之所。旧称提婆威布,今言夏都者即是。广信伯表其功第二,公遂封其子爵,就于拉谢古,卓氏易其名曰长信。伪都蕃人感其恩义,迁来者二千余丁。闻其筑广信,四方蕃丁来助者万余。数惊郡中。迁祖林有子贞,有武艺,通兵略,毅公末,选为侍卫。
卓氏居城东,家臣邸环其外,市肆之所及商贾之家亦在是。家庙、族学及造作所在城北。汉蕃之民及讲学所、汉蕃寺观多在城南。军士、百工及技术所与武备所列城西。城有四门,北曰振武,有直道通伪国伯扎城;东曰朝阳,有直道通郎中城;南曰正阳,有直道通昌陵渡;西曰崇文,有直道通夏都与朗阳渡。
昌陵渡,长信城之官渡也。当朗河要冲,官船往来巡查,护卫商民。朗河,即旧称茄罗河者。卓氏立城,蕃丁自沿河来,或执桨,或赤足,水陆之上,朗朗之声不绝。或言乃咒法,能生力百斤,以助营造事。或言蕃教巫蛊,王者曰朗虫,闻朗朗声则喜,能增人寿。由是一年而成长信城,郡中无出其右者。此河遂易其名,汉民皆称其朗河也。可通夏都与饶城孝陵渡。官舶两日一发,往来交通不绝。方七百步,内附官船坊。丁二百。码头二,栈桥四。常驻兵二百,备船十。
朗阳渡,长信城之民渡也。居昌陵渡上,可通伪国新都班嘉濮厄城,其地有绢纱,尚轻薄,若中州名家。亦可通郎西、郎中城及饶城得胜渡。今有通麻城者,暂且十日一发民舶,余者三五日即一舶。方四百步,有码头二,栈桥七。常驻兵一百,备船五。
夏都,伪国旧都也。故名提婆威布,今名奉顺苑,方十六里,丁五百。补给半赖郡中。内有二里宫苑,垣高一丈八尺,有飞楼。常驻五百兵,备船十。宫苑从事主之,郡中不预其事。
城外有四寨十乡,各以家臣守之。汉丁有五乡,少者七百丁,多者丁千余,总四千余丁。蕃丁诸乡皆有,少者二千丁,多者五千丁,总三万余丁。
麻城
麻城,广信伯臣城也。毅公二十八年置。方七里,丁二千。罗氏守之。城外三寨七乡,总汉丁一千,蕃丁五千。
朗中城
朗中城,广信伯臣城也。毅公二十八年置。方六里,丁二千。陈氏守之。城外三寨五乡,总汉丁一千二百,蕃丁六千。
朗西城
朗西城,广信伯臣城也。懿公二十九年置。方七里,丁二千。陶氏守之。城外二寨五乡,总汉丁一千,蕃丁五千。
[1]即乾嘉四年,西元1155年。
[2]平仄依古韵。
快速链接:这就是周国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