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1896年—1980年)深受康德思想的影响,康德的“十二范畴”理论虽蕴含着动态的辨证法元素,却主要是从静态阐释了他的认知结构要素,而皮亚杰从认识的发生以及发展的动态方面发展了康德的“十二范畴”认识论。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对西方的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的影响深刻。
皮亚杰提出了人对事物的认知结构是通过人的认知活动中所产生的同化(正)、顺应(反)、平衡(合)辩证发展过程的作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动态地建构起来的。
皮亚杰认为,在主体(思维者)与客体(思维对象)之间,知觉或概念作为中介物,在主体到客体,客体到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中,起着中介的作用。知觉就是对思维对象刺激思维者所出现的信息的综合处理,概念就是对综合处理后的信息分类,用语言、文字、图画等符号表征。
而知觉和概念首先开始于活动,通过活动,主体内部认知结构得到有效的建构,形成了知觉和概念。通过知觉和概念的中介作用,客体的特性被认识。
人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活动,得到有效的不断的建构。人从出生至青少年期间,其认知活动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时期(0至2岁)、前运演时期(2岁到6岁)、具体运演时期(7岁到10岁)、形式运演时期(11岁开始)。也就是人从生物反应—心理反应—活动概念化—直觉推理—逻辑推理—抽象运算的思维发展过程。
第ᅳ阶段的感知运动时期(0至2岁)相对于婴幼儿的阶段:
婴儿自呱呱坠地那一瞬间起,就进入了时间、空间、运动和静止、主体和客体、杂多性、实在性、因果性、必然性、真、善、美等范畴世界。当然,对以上概念的认知不可能是那一瞬间完成的,它们是随着人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发展而逐渐被人所认知的。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结构是是变化发展的,它通过人在活动中所经过的“同化——顺应——平衡”的演变过程,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相应时,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平衡是对巳有认知结构和新的认结构进行调节(组织协调)的过程,从而达至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水平。
儿童通过活动,以及活动中所产生的“同化——顺应——平衡”过程的作用,其认知结构在不同阶段显现出不同的特点。皮亚杰在他的《认识发生论原理》(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中,总结了人从出生至青少年期间四个时期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发展和特点,其中涉及到婴儿和学龄前儿童的时空观,以及对事物的数量、质量(事物属性)、因果性、必然性的认知,是如何在活动中发生和建构起来的。
0至18个月……生物反应向心理反应的过渡:
(1)婴儿各种活动(例如吮吸、注视、把握等活动)尚未整个地彼此协调起来,主客体缺乏分化,显示出一种无意识的根本的自身中心化,婴儿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像自己的身体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但却是一个不能意识其自身的中心(老李注:指尚来萌发自我意识。婴儿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视、听、触、嗅、尝等来感知世界的,此时婴儿感知觉敏锐度高诸如对物体的实在感、形状感、结构感、对事物的关注度、以及空间感、时间感等,会有助于他日后经验性知识的获取和学习)。
(2)没有客体永久的概念(老李注:婴儿原先看到的物件若被人拿走了或被另外东西遮挡,他就会认为这个物件没有了而不去找)
18个月至24个月……具有客体永久性的心理反应:
(1)发生哥白尼式革命,儿童开始具有了客体永久的概念(老李注:婴儿原先看到的物件若被人拿走了或被另外东西遮挡,他会认为这个物件还存在而去找),也就是说萌发了自我意识。
儿童的活动不再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自己的身体开始被看作是处于一个空间中的诸多客体中的一个。他意识到自身是活动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来源,于是他的活动得到协调。他通过活动的协调,让客体发生位移,而这些物移被协调起来,这样逐步加工制作成的“位移群”(老李注:位置移动的空间结构形式)就使得儿童把客体安排在具有确定的先后次序的位置上成为可能。于是客体获得了一定的时空永久性,引起了因果关系本身的空间化和客观化。主客体的这种分化使得客体逐步地实体化,这说明了儿童视界的整个逆转,这种逆转使儿童把自己的身体看做是处于一种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宇宙之中的所有客体中的一个
(老李注:婴儿意识到通过自身的协调活动,可移动玩具和其它小物品,而且可以按先后次序来移动,并且可以移动到不同的地方,这样就产生了自己的移动玩具和小物品的活动与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的意识。而且还意识到是因为我的活动,玩具和小物品才会移动.我的活动是原因,玩具和小物品的移动是结果,因而意识到具体动作层面上的因果关系的存在。)
(2)儿童的活动取得协调,既是主客体之间发生分化的根源,也是在实物动作水平上消除自身中心化过程的根源;消除自身中心化的过程同符号功能的结合,使表象或思维(限于实物动作水平)的出现成为可能。(老李注:能区分出玩具和其它物品的符号特征,作出诸如“这是可以玩的东西”的判断。)
(3)主客体的与日俱增包含着:一方面儿童把自己的某些活动或这些活动的格局联合起来或分解开来,对它们进行归类、排列顺序,使它们发生相互关系。换言之,它们成为逻辑数学结构所依据的一般协调的最初形式。另一方面,从运动学或动力学的角度把客体在时空上组织起来,其方式跟使活动具有结构的方式相似,形成因果性结构的一个起点。
(老李注:婴儿在某些活动中对玩具或物品进行分类或大小等的排序,是逻辑的基础。而将玩具或物品按先后次序、由近至远地移动,是婴儿理解因果性结构的一个起点。)
启示:这个阶段的婴儿是通过感知觉来认知世界的,因此,婴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知觉灵敏度的训练非常重要。
关键词:感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