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回家
今年的春节来得比较早,元旦过后期末考已经不再遥远。林可始终坚持着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进宿舍,她相信勤能补拙,没有什么困难是她克服不了的,上一次期中考已是过去式,对于期末考她还是有所期待的。
高一还未分科,全部科目都要考试,经历整整四天的漫长煎熬后所有人都疲惫不堪。林可对于这次考试自我感觉还不错,虽然有些题答得不够完美,但没有出现什么白白丢分的情况。她终于可以回家了。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也为了节省路费,林可只在中秋国庆连放小长假时回过一次家,其余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坐在颠簸的长途客车上,她照旧带上耳机望着退向车后的景物,沉浸到自己的世界中,回想这一个学期的收获。
从军训到上课,从孤身一人到三两朋友,从紧张惶恐到坚定自我,林可慢慢适应了这里的学习和生活。性格上没有什么太大改变,除了和杨玉蓉在一起时会开开玩笑,其余时间仍旧不太爱讲话。在学习上也不敢有所松懈,但成绩还是不尽如人意,最大的收获就是能与杨玉蓉成为知心好友,结伴学习相互鼓励。
以前的林可基本都是独来独往,她嫌结伴效率太低,你等我我等你,白白消耗时间。但来到这里后,看到城里孩子无论是去哪儿都要三五成群,甚至上厕所都要手拉手一起去,林可刚开始觉得好笑,后来竟也有些羡慕。还好有杨玉蓉相陪,她才没有成为众人眼中的另类。
想到这些,林可的嘴角不觉上扬。以后的日子,如果一直能有这个好友相伴,再艰难的路她也不会畏惧。
天色擦黑时汽车驶入了小镇,窗外的景物变得亲切起来。白日里大家都忙于干活,只有早晨的菜市场和傍晚的街道才会热闹。这里的街道远没有城里的宽敞干净,路两边的房屋也都被风雨侵蚀了数十载,发黄的外墙上留有一条条雨水的痕迹。
林可看到昏黄的路灯下有人悠哉地漫步着,农村人没有公园更不流行广场舞,他们喜欢沿着街道走走逛逛,遇到熟人了便打个招呼寒暄几句。街边的早点摊换作了烧烤摊,老板娘正摇着扇子生炭火,浓浓的白烟缓缓飘向天空。店面狭小的服装店也不甘落后,纷纷亮起各色灯光,吸引着路人纷纷驻足。
林可留意到新开了几家理发店,里面都有客人在排队等候。每逢年关,生意最好的除了杂货店就数理发店,男人们都会来理个清爽干净的短发,一些追赶时髦的女人则会趁着不干活的这几天来做个美美的发型,一年里总要有点盼头。
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普通屋舍,没有璀璨灯火,只有昏黄街灯。林可赞叹城市的繁华可以让她应接不暇,但她更喜欢小镇的朴实,让她有亲切的归属感。
转过街角林可下了车,走过一条长长的石子路她便能依稀看见家门口的那棵柿子树。想起以前在家时每逢柿子成熟,她和弟弟都会自告奋勇承担采摘的任务。林可负责在下面接,弟弟负责上树摘,偶尔有熟透的柿子会出其不意地掉落,林可没接到便只能任由它摔在地面,流出里面黄黄的东西。姐弟两相互对望一眼,满脸嫌弃地笑起来。
林可微微一笑,不由加快脚步,离那棵带给她童年乐趣的柿子树越来越近。
“妈,我回来了!”林可朝着厨房叫道。
宝珍听到声音后从灶头转过身来,看着站在眼前的女儿,脸上一直紧绷的神情才慢慢得以放松。
“总算是回来了,怎么到这个点,我还一直担心……”
“有段路不是正在修吗,堵车堵得厉害,所以就给耽搁了。”比林可告诉母亲的时间晚了一个多小时,她没想到会让母亲如此紧张。
“安全到家就好,饿了吧,快去把东西放着,叫爷爷奶奶还有你弟来吃饭。”宝珍说完又转回身子,继续翻炒锅里的东西。
林可来到堂屋,爷爷奶奶还在灯光下忙着编竹筐。林可的村子主要以编制竹制品出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这项手艺已经慢慢衰落。林可的妈妈是从外村嫁进来的,所以对这门手艺一窍不通;林可的爸爸据说会编一些简单的箩筐,但她从未有机会见过那个男人展示他的手艺。
更别说像林可这一辈的孩子,上学的忙着上学,即便那些初中毕业后不继续上学的孩子,也都怀着对大城市的向往选择外出打工,他们都不愿从事这项无法赚大钱的工作。
与城里退休工人们散步遛鸟的生活相比,农村里的老人还需辛苦的劳作。尤其是家庭条件不好的,老人更是白天黑夜都在弯腰忙碌,想尽办法补贴家用。比如林可的爷爷奶奶,为了给那个不争气的儿子还债,今年七十有余的二老还在整日辛苦。
“爷爷奶奶,我回来了,咱们准备吃饭吧!”林可对着两位老人大声叫道,他们的耳朵已经有些听不清。
“姐,你回来啦!”林辉听见声音也从他的屋子里探出头。
“小辉,你在写作业吗?我放好东西咱们就去吃饭吧!”林可笑着。
晚上七点半,一家人终于围坐在桌前准备吃饭。农村人没有什么大事一般不会这样正式地围在桌旁吃饭,他们都习惯将饭菜盛在各自碗里,坐到家门口和邻居们边吃边聊。可见林可回家,是一件举家欢乐值得庆祝的事。
每当这种时候,林可总会觉得少了一个人。也许大家心里都会想到那个人,只是难得的高兴时光,没有人愿意提起,扫了彼此的兴致。
晚饭后,林可想帮妈妈洗碗却被严厉拒绝了。她只好回到房间收拾东西,拿出日记本开始计划她的假期生活。
下一章 陌生人
你的喜欢♥就是我的动力哟,期待与你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