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牢牢抓住了注意力,因为在这部影片里看到了好多其它影片的影子,可能优秀的电影是相通的,是相互借鉴的。
关于这部影片的隐喻你看出来了吗?
1.在《爆裂无声》开片,小男孩用石头堆起来了小三角形,此刻,电影已经为男孩的命运埋下伏笔,石头堆的小三角形犹如坟冢标记。其次,藏族会用尼玛堆作为朝圣路线上的路标或者埋葬骨灰标记。在电影《冈仁波齐》里面有此特写镜头。
2.电影里“羊”的形象贯穿始终。而“羊”(sheep)作为隐喻的意象许多电影的宠儿,比如《沉默的羔羊》、《撞死了一只羊》这些片名直接告诉你有“羊”,当然还有与本片叙事风格类似的《误杀》(“羊替人”)。追究其关于“羊”这个意象隐喻的根源是出自宗教里。在《圣经》中,上帝为考验亚伯拉罕,让他将儿子以撒作为燔祭献给上帝。亚伯拉罕出于敬畏答应了。当他正要举刀砍杀儿子时,上帝相信了他的忠诚并及时阻止了他。最后,亚伯拉罕就将附近的一只羊捉来作为祭品献给上帝”。(又进一步查找了一下周边信息,感兴趣的见下图)。言归正传,那么在这部电影中“羊”以买羊肉为主的餐馆出现、以在沸水中翻滚的羊肉汤出现、以被切割后的全羊宴出现、以“人替羊”被射杀的形象出现。在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一只眼睛值多少钱?”,是不是同样可以这样问:“一只羊值多少钱?”这里插个题外话,如果你看过电影《撞死了一只羊》,你会发现这两部影片在叙事情节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宰羊,分割羊肉的镜头;往来过客汇集的餐馆,亦是信息的集散地;油画质感般的镜头。
3.影片的开篇你会觉得好乱,似乎有很多的主线(煤矿工人、煤矿主、律师、纠纷、孩子丢了…),但如果你熟悉这种故事叙事方式的话,你就知道肯定会有一个关联点,将所有抛出的线头串在一起。就像刘震云的长篇小说《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刚开始写了四个似乎八竿子打不着的故事,但“关联点”落在最后3000字的正文里,而刚开始的四个故事就是四个线头,等待“关联点”的出现道明“因果”。所以,以后如果遇见这种叙事方式的电影和书,别着急撂下,往后看,看完之后你会自动想往前看,自动的想去梳理脉络和总结。
4.这部影片的音效拿捏的相当准确,通过音效给你传达信息。“咩……”、“堆石头时的碰撞声”……强烈的音效支配你的听觉也参与到电影情节发展中,让听觉获取的信息压倒视觉获取的信息,成为导演想告诉你的重点信息。
5.煤矿主昌万年的射箭水平真的很没有准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十米之内都没有射中张宝民的要害,只是从右胳膊擦过。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他从高往下去射羊,却射中了在羊群旁边的张保民的儿子。用合理事实自然的去推动故事发展,而不是凭空捏造。另外,推荐一部电影《通天塔》(babel),这部影片的第一个故事情节也是由误伤开头的,接着矛盾演化升级,但误伤背后的原因却简单至极。PS.这部影片里面叙述了看起来真的毫不相关的三个故事,同时,影片最后也没有点明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关联点”,但看完整部影片,观影者会自己找到“关联点”。
影片结尾
好奇心:
1.“无法之地”、“法外之地”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2.影片中有句台词:“井水的味越来越大。”是在暗示环保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