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摘抄
- 每当想到我会成为另一个生命幸福与否的重大的“因”,我就感到沉重与犹豫。
- 父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子女是否愿意成为父母——这样的结论,其实很宿命论。还有比这更悲观的事实么?不仅悲观,而且悲伤。
- 只有我在乎的人才能伤我的心。
- 张爱玲:人生整个是寒冷的。爱情是一团红泥小火炉,在一个凋敝的角落,小小的,怯怯的,这个惨淡的隆冬的世界就去那团小火炉取暖,拥上前去,扑出一阵阵的冷风,那小火苗若隐若现,就快要被吹灭了——然而终究还是没有。这就是我眼里的人生和爱情。
- 孤独意味着,我们在诚实面对内心的困境;也意味着,我们在从内心汲取力量。
- 小孩常常以“自毁”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愤怒和攻击,而他们浑然不觉。一个人攻击父母时,总是伴随着攻击自己。
- 要对生活有爱,对小孩有爱,情绪平和,能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在孩子漫长的童年中,有耐心照顾他,能接受一定程度的自我损耗和自我牺牲。不强制孩子,不局限孩子的视野,给孩子尊重和自由。
- 你感到愤怒和怨恨,而这个世界依旧如此运转,你什么也改变不了,你只有对外的攻击转向对自己。抑郁的人,并不是心如死灰,抑郁也是一种强大的能量,它可以强烈到杀死自己,它是变相的不被接纳的仇恨——对那些不受控的外界力量的仇恨。
- 许多人都怀有一种侥幸:孩子是万能药。可惜事实不是这样的,孩子填补不了生活的黑洞,孩子最多只能掩盖问题或推迟一段时间,该来的还会来。
- 女人活得压抑、愤懑、恐惧,最受伤害的就是她们的孩子。反过来,如果女人被尊重、别鼓励、被赋予,如果她们不背负偏见和习俗的枷锁,如果她们能够完整地去实现自己的潜能,能自由地施展能力和追求幸福,她们的孩子将看到快乐和力量的榜样,这样的教育才是深刻和持久的。
- 无论我的过去怎样,我不能一直活在对过去的分析之中。我的现在和未来是有选择的, 只要我愿意选择,我就可以选择。
- 精神危机也是一种寻求改变的讯号,是当事人正在自我省思,重新自我评估,为的是达到新的、更良好的适应。
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精神危机,是否也意味着对当下的认可,或不自知。
- 父母是神,看似决定着子女的命运,可父母又不是神,因为一个生命有他自己的内在动力,不是任何人可以轻易压制和左右的。
- 纠结和怨恨,是因为身在其中,是无力感引发的焦灼和愤慨。当一个人走得足够远,当他并不会被父母轻易影响或控制时,接纳父母,就变得轻松而容易了。
- 自恋,就像膨胀的肿瘤,会堵塞一个人与外接的联结通道,使他们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看不到真实的别人,也看不到真实的世界。他们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己那个封闭狭小的空间折射出来的影像。他们没有实体,不敢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关系,他们常常若即若离,常常考验别人的真诚程度,更不要说去付出了。
- 主动地去爱时,心是敞开的、流动的,但这样的敞开带来危险的感觉。真正地去爱,就是在突破原有的“自己的世界”;真正地去爱,是勇敢的人才有的行为。
- 勇敢来自什么?来自知足与自信。内心充裕富足的人,更勇敢。有过匮乏和被伤害的经历,则更容易导致自我封闭和退却。这就是孤独的真相:不是不想要,而是不敢要。
- 夜里梦的数量,和白天对自己的忠诚程度,成反比。
- 不再游离于世俗之外,不再害怕烟火味,而是全身心的投入生活,踏实地完成一个普通人的旅程:爱自己、爱人、被爱,感受这其中的丰厚与重量,做一个“人”该做的,而不是否定和摒除人性,追求彻底的遗世独立。
- 做人父母,本来是一个澄明的起点,是天性中的真爱重新复苏的机会,并由己推人,对更多生命有了呵护之心——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并不需要刻意而为。
- 一个人只有清醒地认识到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才会对父母之职有所敬畏,才会自省与自查,才会避免无意识的代际伤害。一个人认识到这一点,他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客观认识自己父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痛苦地追溯到自我创伤的来源,他会发现父母的局限甚至不堪,他会感到无能为力、愤怒、绝望、怨恨。他只有承认了这份无能为力、愤怒、绝望、怨恨,才可能走出来,用真正理解的目光重新打量父母。
当我们开始以审视的目光重新打量父母,总是会看到这样那样的局限,而又不能、无能去改变父母。我们能做的、应做的,一方面是不断审视自己,避免错误的重演;一方面是要学会接纳,像接纳自己、接纳孩子一样,接纳我们的父母。
读后感
- 父母、环境、经历,在我们每个人身、心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这些都不是绝对,我们可以突破,虽然这很难。
- 生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计划。我们可以明白为人父母的苦心,体会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爱,找到人生的意义。当然,如果这些你已经有了,那么这个过程(机会)是否还要?看心情吧!
- 自信、控制感,会带来对内的平静、对外的宽容;反之,则会带来恐慌、焦虑,进而引发抑郁。
- 对养育孩子没有信心,某种可能是对自己没有信心,隐含着某种对父母的不满。这种不满是什么?我还没有想清楚,而且有点不敢想。
- 孩子不是女人的全部。女人,和男人一样,需要有独立的思想和生活。当然,首先要有独立的能力。
- 情商,也许只是一种觉知和回应他人的能力。情商的缺失,也许是因为婴儿、童年、少年 的这些阶段,没有在与父母间的交流中获得有效的回应,没有被引导去体会、学习这种能力。就我而言,好像是这样的。
很意外,看到这样一本解答生育疑惑的书。虽然这是为女性所写,但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像我这样有生育疑惑的男性并不太多。阅读的过程,让我对父母、成长重新做了梳理和反思。曾经以为自己很幸运,虽然不知道来自何处,我养成了思考和自我完善的习惯。现在看来,我自恋而又勇于自我批判,我内心的恐惧来自于对自己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