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看过麦家的影视剧,包括《风声》。
从《暗算》读起,看了他三部谍战小说,加上《人生海海》,一共读了他接近一百万字的作品。
非虚构和虚构类小说的写作,包括谍报类和非谍报类小说的写作,是要依人而论的。
逻辑思维强和情感充沛的人,写作的侧重点可能就不一样。像《风声》这类逻辑思维性强,甚至可以说全靠一环接一环的推理,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一团乱丝混麻中分剥出来,确实扣人心弦,但于作者,却是一项繁复的工作。
无疑,麦家是成功的。
在看了他的第一部小说《人生海海》后,就觉得这是位思维慎密、具有深厚专业知识背景的作家。再接着看《暗算》、《解密》,几乎可以肯定,没有专业知识背景,也没有深刻钻研过这方面专业的人,再会写故事,也不可能写出如此接近于完美的小说来。
果然,麦家曾经的工作就是此类。
在《风声》中,麦家似乎是无一例外地开始一段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所有要素。
裘庄的前世今生,注定是个充满血雨腥风的地方。
果然,一辆双排日产越野车载着的军官,男男女女,开始了一场阴谋之旅。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麦家把一群特务由外及里写了个活色生香。敌中有我,我中有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群表面上是为汪*伪*政*权工作的特*务中,又兼有为国、共双方作卧底的间*谍,另外还有包括为日*本*人工作的汉*奸。各为其主而斗智斗勇,其实是作者在描叙整个故事时的智力游戏。
在这部作品里,麦家仍然沿用了好多种叙述方式。并且巧妙地把故事分成了三个“材料仓库”,第一部分(东风)是作者的正叙,第二部分(西风)是文中主人公之一顾小梦的回忆,第三部分(静风)是作者的求证。有了这样的“反复”,这部小说甚至可能被人当成报告文学一样的真实。
当然,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麦家肯定不是在用历史事件来故弄玄虚,也不会把许多人的经历揉成几个人的“报告文学”作品。
这部推理极强又兼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事件,通过一个个个性鲜明又热血沸腾的人物,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人类的智慧,还有人性的光辉。但这个充满血腥的暴力甚至在狭小的空间里还饱藏着性的暧昧的故事里,最终结果却是鲜血和死亡。让人在跌宕起伏的追逐中收获震撼人心的激动和泪如泉涌的感概,这和一般的“大团圆”结局是有天壤之别的。
驾驭这类题材,既要有饱读史料的丰富积累,还要有恰如其分的写作角度。
视死如归的李宁玉,灵机一动的高深智慧,本应救她一命,但为信仰求死,死得伟大;貌美如花又有一腔热血的顾小梦,高贵但不恃强凌弱,虽然和李宁玉各为其主,却心有慈良。这两位女性算是故事的主角,把部长吴志国、处长金生火、还有白秘书、特务处处长王田香,包括肥原、张司令这些人,刻画得入木三分。
麦家的小说还有一个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就是在文中的关键词都用粗黑字体印刷。
这别具一格之处和他的叙述方式如出一辙。在《风声》中,顾小梦后来的回忆,李宁玉哥哥的证明,以及补充肥原的经历,都为作品增色不少。
最让人大惊失色的是顾小梦最后嫁给李宁玉的“丈夫”——也就是李宁玉的哥哥,还生了个儿子。这些看似和整个故事有些不着边际,但实际上更加印证了故事的真实,而且为整部作品补充了更翔实的内容。
也许,麦家写的就是一部经过加工的“虚构报告文学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正是过去那个时代的人和事。
字数控制在二、三十万之间,矛盾冲突明显,情节更加横纵交错,所以,麦家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剧非常便当。
而且,富于想象的空间可以加进更多东西,进一步吸引读者。
据说,《风声》的影视版在审问环节,增加了很多“额外”的情节,比如把李宁玉脱光衣服,比如用更变态的方式折磨男特务,这些都是可以为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吸引更多眼球,极大地提高票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