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梁实秋先生的《简单有趣过生活》。特别喜欢封面的两句话:与细微处体悟美好,于烦恼处遇见超然。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
或许是居家的时间太长而又没有运动吧,感觉身体细胞都静了;又或许每天杂事太多吧,脑子也不想动了。每天上网课改作业,指导闺女上网课写作业,看不完的信息回不完的话……没有生活里的烟火气,更没有生活中那细水长流的安然静美。
所以很喜欢大鱼群里梅子的文章,读着舒服惬意!像依娜、艳丽读的书,我是不想读,至少现在不想读,里面时间、事件和人物一桩桩一件件看得头昏脑胀记不住。就像之前看那两本传记一样,牵涉到的人、事太多,以至于《那个可爱的怪老头——辜鸿铭》就起了头,到现在还没有写完。
而像卢老师读得那些文章,就更难看进去了。就像卢老师之前一直说得:得想办法每天给自己一点点时间静一静,哪怕五分钟。可很多时候,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惶惶而过。
读着梁实秋这些大家的散文,觉得很惬意,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他笔下的男人、女人,虽然在这个时代有些必定不真啦,但很多人身上的共性还是那样真实有趣。读着文字,想想老公看看自己,禁不住点头:嗯,确实如此。
梁先生散文中的动物也是姿态万千,廖廖几笔,写尽人生百态。
猪有猪的庸福:他不用愁吃,他不用劳力,他有的是闲暇。除了他最后不得善终好像是不无遗憾以外,一生的经过比起任何养尊处优的高级动物也并无愧色。
狗有狗的仗势欺人:狗咬客人,在主人方面认为狗是克尽厥职,守在岗位上发挥了作用,所以对狗一面苛责,一面也还要嘉勉。不过就大体论,狗的眼力总是和它的主人差不多了。
无论动物之憨懒、欺客,电话、汽车等人的生活品里衍生出无端的势力眼,亦或是洋罪、脸谱之心累,都是人心作怪,所以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对于梁先生来说,匿名信不会影响心情,讲价更不擅长,至于画展、讲演里面的那些猫腻更是心知肚明而不会为之所动。不复杂自己的人生,亦不参与他人人生的复杂,是梁先生生活的智慧!
过简单的生活,随心随意得其乐。所以梁先生说馋了就吃,“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
对于食物,我一直没有太高要求,所以不会大快朵颐,也没有特别嗜好而有一日不食如隔三秋的感觉。再加上现在生活的便利,只要想吃,无论是实体餐馆还是网络快递,几个小时最多一两天之内,大多都能让人解馋。以至于,对于食物,很多时候是没有“馋死我了”的食欲。
可近段时间,由于疫情原因,家里储备的食粮虽然充足,但天天周周那几样,就有了不满足感,就想着要大口大口吃点啥?吃那有味的螺蛳粉、麻辣烫、毛血旺,还是那嫩滑的糕点、脆甜的瓜果?似乎都想吃,总觉得自己很馋,但还没有到非吃不可的地步。于是,微店下单选购了一条鲈鱼、几个羊角蜜来解馋。
可这两天,随着疫情缓解,大街小巷又恢复了闹哄哄的烟火气,街边的炸鸡店、各类面馆菜店陆续开放,在他们店前经过,之前的“馋虫”却没有被勾出来。仔细想来,或许正像梁先生所说“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到的那一段期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梁实秋先生的《生活贵适宜》常常会让人有这样的想法。不管是“旅行”还是“运动”,心境都会因人而异因动机不同而收获不一,更会因国度不同而态度迥异。梁先生看的可谓透彻。
对于“看报”,却给了最高的评价,“报纸能令人忘记锅里煮着东西!”仅此一句,包含无数内容,就不得不令人产生无穷想象。
更有趣的是对于“写字”一事的看法:写字的人有瘾,瘾大了就非要替人写字不可,看着人家的白扇面,就觉得上面缺点什么,至少也应该有“精气神”三个字。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是爱写扇子,后来腿坏,以致无扇可写;人问其故,原来是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如果字真写到好处,当然不需腿健,但写字的人究竟是腿健者居多。寥寥数句,好为人师之形象赫然立于眼前。
梁秋实先生的散文,越读越喜欢,里面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虽然所处生活时代不同,但生活中的那些大事小情,或者细枝末节出总会有触动人心的地方,又总是那么的相似。
比如《理发》
1.一块白绸布往你身上一罩,不见得是新洗的,往往是斑斑点点的如虎皮宣。随后是一根布条,在咽喉处一勒,当然不会致命,不过箍得也够紧,如果是自己的颈子,大概舍不得用那样大的力。
2.令人着急的是头皮已然被搔得清痛,而东南角上一块最痒的地方始终不曾搔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虽然没有刮过脸,但也曾在理发店里看到过,梁先生的描述也甚是生动:刮脸的危险还在其次,最可恶的是,他在刮后用手毫无忌惮的在你脸上摸,摸完之后你还得给他钱!
比如《北平的冬天》
北平的冬天贼冷。就像梁先生所说,这种冷是南方人想象不出来的冷。所以他们看北方人早早准备过冬的物品感到奇怪。
对于我这个处于中原地带的北方人,也会感受到冷,但却不会感受到来自塞外的风沙。作者描述的那灰头土脸样,也只是在影视剧里看到过。不过,“煤末子摊在地上,中间做个坑好倒水,再加预先备好的黄土,两个大汉就搅拌起来。搅拌好了,就把烂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铺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块蛋糕似的,再用铲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约一丈见方。煤末子稍稍干凝,再用铲子在上面横切竖切切成小方块,像厨师切菜、切萝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下来,地上倒扣一个小花盆,把筛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块的煤末子铲进筛子,便开始摇了,就像摇元宵一样,慢慢的把方块摇成煤球,然后摊在地上晒。一筛一筛的摇,一筛一筛地晒。”这样的情景倒是很熟悉的。只不过我见到的已经不是要煤球,而是手工半自动化的压煤球了。大人虽然和煤打煤球干得辛苦,可孩子看起来真的感觉挺有趣。常常央求着压上几个煤球,可往往因为力气不足,压不出厚实紧致的煤球而作罢。
“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生活中总有一地鸡毛之时,但你若有心,拾掇拾掇就会成为一把漂亮的鸡毛掸子,帮你一扫尘埃,岂不是乐事一桩。
学习着,把生活过简单;修炼中,过简单有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