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知识是具有价值的。那么,仅此而已吗?
见:首先,认真定义一下“知识”这个概念: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比如,笑来老师公众号里经常分享的好电影:虽说是娱乐类内容,但从他的定义角度望过去,这是实实在在的知识:
1、它肯定影响读者的决策 —— 大多数读者真的会去看,看完之后真的会很爽,因为笑来老师只推荐他真的认为极好的电影;
2、长期来看,它肯定会对读者带来更好的结果 —— 起码品味和品位都提高了,因为品味和品位都和耐心一样,都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若是品味和品位都提高了,那么,将来的输入质量只能越来越高。
于是,分辨知识就很容易,无非问自己两个问题:
1、知道了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因此改变?
2、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
一代又一代的人,大部分都说过“唉,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儿,早知道就多读一点书了……”类似的话 —— 问题出在哪里?
他们在思考知识价值的时候,只考虑有用没用,却忽略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维度:他们不考虑短期长期……
大多数人在判断知识用处的时候,都有点急功近利,只想快速学点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没用的东西。这很好,没错。但与此同时,他们忽略了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理性依据:时间。你想啊,短期有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有用,短期没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没用……
当下,大多数人误以为知识被碎片化了,其本质是学习时间碎片化了,可这并非今天才产生的,就好比我们上学时,每一节都是不一样的科目?少有连续上语文、数学等持续3-4节课的。所以,时间碎片化,并不代表学习碎片化。恰恰相反,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很擅长利用碎片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
碎片化的信息,无法直接构成知识。这就像, 虽然房子确实是由砖头构成的,但仅仅一堆砖头摞在那里,我们完全不可能称之为房子 。体系化的知识,才是更高级的知识。就像笑来老师提及的,每个人的体系化知识,都需要在多种概念之间建立链接,才能产生融会贯通的神奇力量。而在这之前,其实没有有用、无用知识的说法,关键且重要的是不断去吸纳更多的概念,并且长期积累。
感:为什么常听人说“读了那么多书,听过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即便我们掌握了知识,不去用,不去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自然没什么卵用!而在知识这个层面上,加上一个“长期”的维度,这才是学习知识的最佳开关。在没有接触到这个概念之前,我真的跟很多人一样,傻傻固执的认为就要学有用的知识,立竿见影的知识。比如应试教育,一代又一代人,重复着同样的境遇而不自知,乃至过完这一生还不知道咋回事!
知识付费火热的当下,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都常听说知识碎片化了。可实际上呢?却恰恰相反,可这一点在之前,自己竟然没有过半点反思和感知。上学期间的知识学习,这么熟悉的场景应用,没有指点的话,自己很难映射到知识都是碎片化学习,而真正擅长学习的人,始终都是很擅长且享受这种碎片化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为何?因为没有这么认真的概念定义,就更难建立相关的概念和链接,融会贯通自然就更别提多难了。
思:体系化的知识,才是更高级的知识。而在这之前,太需要建立相应的概念和认知,加上一个长期的维度,才能悄然间迎来融会贯通的心流感应。
就好比,这两天的拓展活动,通过一个不同难度等级的兔子舞游戏,让我感知到了进阶游戏,带给参训学员们的收获和成长。再映射到其他拓展项目活动中,一样可以设计不同进阶难度,同时也打开了全新视野。就像国内拓展第一人钱永健老师带我们玩的石子游戏,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玩法,带给学员的挑战和收获也是进阶翻倍的,也引领我们参透了“一草一木一世界”的拓展本质概念。
这个时候,再来理解学习“莫问前程 但行好事”这句话,才能领略处其间的绝妙,也自然是最优策略,因为最终,肯定有个天然的回报:融会贯通。并且,一旦融会贯通的效果出现了,就说明另外一个天大的好事儿同时出现了:体系化自动形成。就像这两天提及的那种心流效应,太绝妙了。
行:即便我们现在搞懂了“知识”的真正定义,很有可能过两天又遗忘了,或者少有能运用且长期践行的。所以,明白了这么个道理,关键还得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决策,并且一定要加上个长期的维度。
想象一下吧: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真的很大,有些人脑子里只有一堆砖头!当然,有些人更惨,他们脑子里只有零星几块砖头碎片而已,另外一些人脑子里有一栋房子,还有一些人脑子里有高楼大厦,更有一些人的脑子里有一整个城市……
“莫问前程 但行好事”,赶紧行动起来,只要开始,任何时候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