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这样的情况吗?
考试或演讲之前的那几分钟,紧张焦虑令你几乎浑身发抖,咬紧牙关的同时还手心冒汗。你明白自己处于紧张的状态,因为你的身体几乎不受你自己控制,那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
常识告诉我们,情绪导致行为,也就是因为我紧张,所以身体才会做出一系列反应,例如发抖、握拳,心跳加速与手心冒汗。各种缓解考前焦虑的方法里,几乎都有建议你停下来大口深呼吸,这又是为什么呢?
威廉·詹姆斯的表现原理,颠覆了这种认识。
不是因为你紧张而发抖,恰恰是因为你发抖,大脑判断出这个讯号,传达给你紧张的情绪。
一.人体本能的反应与情绪的形成
人的身体会做出本能的反应,情绪在人脑观察到人体后瞬间判断形成。举个例子,你看见一头黑熊在你前面,可能你想都没想就掉头而跑,之后你开始解释你的行为,我为什么要跑?原来是因为我害怕了,而不是我们以为的,我是因为害怕才跑的。也就是说,事后我们往往是这种心态“就是那个原因,我才这样做的”,而不是“我这样做,才是那个原因”。
二.通过对某种情绪的表现而获得相应的情感感受
这里用詹姆斯的一句话才表述:“如果你想拥有一种品质,那就表现得像你已经拥有这个品质一样。”通常我们的观点是,思维转变才能导致行为的转变。我想要学习某个新的技能,我有了这个想法过后,我才会行动。而事实是,如果你愿意尝试行为,你的思维也会改变。大家小时候都有挑食的经历吧,大人是怎么帮我们克服挑食这个毛病的呢?简单的一个字,哄!哄你干什么呢,吃啊,专门吃你不喜欢吃的食物,往往最后你都觉得嘴里的东西没有那么难以下咽。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无意识地对我们的行为寻找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
因此,如果你没那么爱那个东西,但是又不得不做,那就认真做吧,没准会爱上它呢。(我说笑的!)
詹姆斯研究了达尔文的一部《人与动物的情感表达》,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部作品描述了世界上首部关于情绪的心理学研究,是根据一位法国医生电击志愿者面部肌肉研究面部结构启发的。人们往往能够通过面部表情,判断出人的情绪。
常爱笑的人,通常更快乐。
Part1.吸引力
通常而言,人们接触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友情和爱情。因为在长时间的接触中,你更能认定那个人是不是你想要共度余生的,或者自己搞明白“不是性冲动”。那么真正的爱是什么呢?研究发现爱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热烈之爱。
它会引起强烈的兴奋,在这种状态下,和心仪的人促膝长谈一整夜还嫌时间不够。但有人也说,这种感觉对某部分大脑的刺激和吸毒、酗酒无意。想到一个题外话,也许一见钟情只是刹那的性欲勃起,称不上是真正的爱。
二,慈悲之爱。
它更多存在于关系长期稳定的情侣中,更多情况下是依恋而不是吸引。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不管是亲身经历,还是听到的看到的,反正就是这样一种观点,早期疯狂陷入恋爱,中后期觉得激情透支,好像无法继续下去了。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爱情早期往往存在更多的热烈之爱,中后期慢慢归于平淡,成为慈悲之爱了。
简单总结下上面那段话,就是如何去爱,以及如何保持爱。
根据表现原理,你只要表现成那样了,情绪会解答你的行为。当我们情绪激动的时候,会更容易觉得自己被丘比特射中了一箭。很多影视作品都有这样一幕,男主角穿着小马挂绕着塑胶跑道跑了一圈又一圈,突然停下来,目光追随又贪恋地看着路过的女生,他以为自己恋爱了。而实际情况却是,他把自己运动后怦怦直跳的心解读为心动。
收到刺激后,身体反应往往比较激烈,我们以为那就是爱。
所以以后和男神女神约会,不要选择图书馆看书,林荫道漫步这样很有情调但是瞎尴尬的方式了,你觉得请心仪女生去电影院看恐怖电影很老土,可是那会心动啊(心脏跳动!自己脑补),至于会不会爱上人,那就说不准了。
如果你说你是个安静的人,或者那女生无法接受恐怖电影,那就换下一招吧。请吃饭的时候,主动往前倾,自然地身体接触(刻意会说你人品不好),脚下调情之类的。一定要自然!自然!真诚!才会有好感。另外插播一句题外话,请吃饭的时候不要贸然去日料那种高大上,规矩又多的地方,一是日料是冷食,身体冷了就没那么机敏,不会那么敏捷地感受到情绪变化,二是规矩这么多,你除了发展语言魅力,就没啥了。
为爱情保鲜的方式也是同样的,保持激情,尽量避免受到熟悉事物的诱惑。列一个活动清单,与伴侣一起做想做但比较刺激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心脏要跳的活动。
下面是几点能用表现原理解释的现象。
1.单相思
一看到这个词,立马跳出来都是一句恨铁不成钢的话:“单恋都没有好结果!”那为什么默默单恋的人,旷日持久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在跑马拉松。其实是这样的,当我们无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我们就会变得沮丧、生日,越生气,我们就会把沮丧的心里信号错误地理解为爱情的证据。所以其实在单恋的认知里面,也许我越来越爱他。
2.异地恋
这个和单相思差不多,一般人都觉得“异地恋活不久”,而且我们听闻过太多分居两地的情侣分手的故事。可不是还有一种说法吗,距离产生美。事实上分居两地的情侣或多或少都会生气,谁不愿意和另一半天天待在一起呢,然后就会解读这种生气的情绪为爱。同样的,这种情况在父母干涉感情也会存在。如果那对情侣顽强的成功了,多年后被问到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更爱对方。你越要拆散我们,我就觉得我越爱他。真的好反叛啊。
3.没有空窗期
简单来讲就是刚刚结束上一段感情,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下一段。也是那种把分手的焦虑感错误理解为又一次重新陷入爱情的迹象。
爱波斯坦有个神奇的观点,爱情不是一个有魔力的过程,人们也不是注定要和某一个人在一起。爱情的正能量是可以被制造的。咋一看,乱七八糟胡扯,细看好像又有点对。我说的是通过努力来营造良好的亲密环境,这一点是可以实现的。
Part2.负面能量
总述:我们如何感知到情绪?
首先想要表达一下作为人类的自豪,以及被赋予生命的奇迹。我们的身体有一整套神经系统,无数信息从神经通道传达到大脑,然后下达指令,再传回去。但我们的神经系统更高级,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吧,把手伸进热水里面,你人都没反应过来,手就已经拿出来的。更形象划一点,我们背后的那条脊椎能完成某些自动化的指令,不用经过大脑。
这对高度截肢的患者来讲,尤其遗憾。因为某些神经通路的不完整,导致他们感知情绪会出现某些缺陷。比如他明明应该更愤怒,他也表现得很愤怒,但其实他并没有那么愤怒,他觉得自己可以更愤怒。这样有好有坏,不过太平静了,始终更难感受到正能量。面部死沉的人,也是一样。我们都不会认为板着脸的人,生活在幸福的状态下。
A.疼痛
经常听到患绝症的同一个病房里面,三个月后靠窗的患者出院了,而靠走廊的患者进了殡仪馆。这其实也没有太夸大,对于痛苦的认识程度会帮你一定程度的减缓痛苦。就是一旦你认为没那么痛了,你感觉也会没那么痛。以前我很讨厌吃药,一大把药都要每片和水吃,药还没吃完,肚子已经喝的了半饱,后来因为某些原因直接一大把就吞下去了,久而久之也觉得这件事情没那么痛苦了。还有小时候去医院输液,看着针管扎进皮肤就像凌迟一样,更害怕了。这里有个小窍门,闭眼,别看,紧紧咬住牙关。表现得强壮有力,会激发正能量,令我们不那么害怕。
B.生气
这里要讲詹姆斯和弗洛伊德的争论。
对于愤怒的起因和治疗,弗洛伊德主张以一种安全的方式释放出来,比如砸枕头、大喊大叫、跺脚等等。而詹姆斯却认为人们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他们表现得生气(感觉到浓浓的冷暴力,我说笑的)。
你闺蜜有没有怒气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夹枪带炮的批头就是一顿臭骂:“我再也和他过不下去了!”这时你就会显示自己的人为情怀:“宝贝,怎么了?”反正讲过去讲过来,就是那人的行为令她愤怒。你若有所思地点头,给出自己的意见:“你和他直截了当的讲,或者你骂一阵,骂一阵就好了。”所以你闺蜜就在怒骂中颠簸,骂完之后她觉得更累了,也许恨意还会更深一层。事实上语言攻击,很容易变成身体冲突,那样关系将不再可能修复。一旦情侣双方恶语相向,通常有一方摔门而去。刚才闺蜜找你控诉恶行的时间段,可能发生在这之后。
大喊大叫不能疏导情绪,反而还会使人更愤怒。
如果这时候你能表现得轻松、平静,至少看起来没那么生气,可能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尽量不要表现得咄咄逼人以此释放怒气,那只会让情况更糟糕,试图找出令你愤怒的原因,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几个方法:深呼吸 静坐 放松肌肉
C.恐惧
根据华生的观点,人们对某种事物感到恐惧,仅仅是因为那些事物与一个能诱使人们做出恐惧反应的其他事物联系在了一起。就像你小时候讨厌蜘蛛,长大后看见蜘蛛侠的宣传海报都能让你退避三尺,也许连蜘蛛架构的建筑都无法接受。但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恐惧的源头是什么。
南非心理学家约瑟夫·沃尔普提出“系统性不敏感化”,就是建立自己的焦虑序列,从浅到深,一步一步克服每一个序列。还有一个方法是重新解读自己的身体感受。如果有人把枪对准你,你肯定会手心冒汗,紧张万分,然后你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害怕,于是心跳得更快,手心冒更多的汗。而当你被解救一个小时后,你还没缓过来。在那段时间里,你的身体感受是如此真实的告诉你,你是有多么的害怕。如果你从积极一面解读你的身体感受,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不太容易令你晕倒,你可以争取时间自救。
恐惧心理是从我们后脑勺的类扁桃体传达出来的,SM患者因患有蛋白沉淀症,类扁桃体削弱,无法感受到恐惧的心理。同样被持枪截杀的情况,SM患者可能因为太过淡定,而把劫持者吓一跳,主动放了他。
D.罪恶感
做了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后,我们会延伸出罪恶的感觉,之后往往想要被拯救。然而有些事情又不要好开口,小的罪恶感事情就去洗洗手吧,大的就洗澡,那会相应减少罪恶感。如果你以此逃避自己错了的事实,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E.抑郁
忧郁很普遍,每个人都会时不时的低落一阵,但当这种状态影响生活时,就要引起注意了。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感到绝望,不愿起床,避免与他人接触,厌食或者暴饮暴食,难以集中精力以及失眠。每个患抑郁症的人都痛苦不堪,一般人的观念都是你得改变你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你不应该感到绝望。事实上心理暗示能起到很大的效果,尤其是你做了一件事没有达到预期,你感到忧郁。这时候你的故事模式就能体现出强大的力量,也就是你的归因方式。
考试失败可以是我就是这样呐,这就是我的水平;也可以是状态不好;还能是运气太差,那些题我都不会。第一种为内向归因,是判断自己的能力,而且是否定,后两种才是这次考试其实和我没什么关系,不代表我今后还会失败。这才是成长型心理的反应。
所以尽量改变你的故事模式吧。
另外认知疗法和行为催化都有效果。
总体来说,你要一步一步采取积极向上的行为,比如定期和朋友聚会,学点什么东西。一旦你感受到了确实的掌握你自己的生活,你才会觉得人生有了那么一点意义。
本文是理查德·怀斯曼所著的《正能量》读后感,还有最后一章没打算整理,题目是为了吸引眼球取的,有任何错误的地方,请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