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六十多岁,膝下只有一个儿子,三十而立。几年前,曾结过婚,二人两天一小打,三天一大打,折腾够了,不欢而散,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也不能光怨女方,儿子个子不高,其貌不扬,再加上母子二人过日子,老人岁数大了,地里的活儿干不了,也就是家里拾拾落落,烧火做饭,儿子干活家来能吃上个热乎饭。
几亩薄田也占不住人,他看到别人出门打工,吃的油头粉面,穿的西装革履,心里痒痒的,但他又是个孝子,对老人说不出口。
有一天娘儿俩吃晚饭,母亲对儿子说了话:你别在家死靠着,出门挣个钱儿,好再娶个媳妇。
儿子:我出门,不是一天半天,您咋办?
母亲:你放心,我一年半载没有事,我报不上孙子不回头(死)。
儿子:不行,我不出去,我又没有兄弟姐妹,您上了岁数,我不放心。
母亲:有么不放心的,吃的喝的都在近前,你别挂着我。还是出门找点儿事干,在家里不出息人,找个媳妇还不知猴年马月。
母亲三番五次的说,儿子耳朵都起了一层茧。
后来,他一想:也是这么回事,母亲年岁已高,老人家也不能跟我一辈子,往长远看。
无奈之下,他辞别老母亲,离开家乡,犹如一只漂泊的小船,在异地他乡。
这期间,他当过建筑工人,做过保安,送过外卖……最后又学起了厨师。
……
他舍不得花钱,只是在一个小餐馆里,先是零杂工,择菜端盘子,抽空看别人切菜配菜,他人勤快,有时配菜的忙不过来,他打打下手。
就这样,不到半年,他从一名勤杂工成了配菜的,刀功也越练越精。
厨师炒菜时,他也留心,一些炒菜要领他牢记在心,有一次,一个厨师家中有急事请假,老板上那儿寻厨师,看他挺机灵,让其顶上去,他有畏难情绪,老板说撑几天算几天,有不懂得问问我。
万事开头难。他临时成了大厨,由于平时经心,他的厨艺还行,虽然不精,可也应付一下,为老板解围。
消费者大多是平民百姓,谁也没尝出来,菜是他炒的,有时,他自己也谨慎,害怕把老板的门面砸了,就这样,三五天过去了,原来的厨师回来了,他又配起了菜。
快过年时,厨师向老板提出辞呈,言讲家里老父亲病了,没人照料,要在家侍候老人。
其实,事情并非厨师所讲,原来是厨师一待三年,老板工资没给涨,总是许愿不还,厨师感觉是老板耍人,因此,才提出辞职,老板无奈,只得应允。
他不走,老板与他约好,春节过后,再来餐馆,由配菜转为厨师,他心里美滋滋的。
长话短说。春节过后,他又去了原来的餐馆,老板信守承诺,让他当上了大厨,他也有了用武之地。
在他工作的餐馆,有一个女服务员看上了他,先是与他亲近,后来又给他洗涤换下的外套,老板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有一天,老板娘把他俩单独留下,挑明撮合二人关系,他巴不得有个女人,一口应下,女服务员也是心中有爱,点头答应。
但是,好事多磨,女方家长不同意,嫌远,因为女方是家中的老小,上有两个哥哥,均以成家立业,她也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有一女儿判给了男方。
大厨高兴,把好消息告诉老母亲,老人兴奋地睡不着觉,做梦都抱上了孙子。
女方父母不同意,但其女自己愿意,他人劝说无果,最后与家人闹僵,自己把自己嫁出去,执意与大厨牵手返乡,大厨激动地合不拢嘴,先与老母亲电话联系,言讲年前完婚。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他们双双返家,举行婚礼。
请上同宗同族及亲朋好友,商定腊月二十二举行结婚仪式,有好事者书写篆书对联。
上联:一对新夫妻
下联:两件破家什
横批:梅开二度
多数人不识篆书,只是觉得新鲜,也没仔细看。
两位新人,文化程度不高,都沉浸在幸福之中,老人也高兴,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春节过后,二人双双辞别老母亲,又踏上漂泊之路。
尽管女方家长不同意二人的结合,但木已成舟,生米做成熟饭,顺其自然。
老板人还行,给二人腾出一间闲置的小房,让他们有了自己的自由空间,白天上班,大厨兢兢业业,把自己的厨艺练得精益求精,女的一心一意,一切为老板着想,来了客人主动打招呼,沏上茶水,拿菜单让顾客点菜,面带微笑,准确及时把顾客的要求满足,真正微笑服务,热情周到。
美中不足,结婚半年有余,可女人还没怀上孩子,白天,他们是餐馆的员工,晚上,二人卿卿我我,恩爱如蜜。
有一天,女人对大厨说:“是不是你有毛病?要不我怎么会怀不上呢?”
大厨说:我身强体壮,那有毛病,也许你有毛病?”
二人第一次有了口角,背对背,谁也不理谁。但躺下不久,二人又亲热起来。
他们不能把情绪带到岗位上去,大厨炒菜还是精益求精,女人待人依旧满面笑容。
夫妻没有隔夜仇。晚上二人又说说笑笑,把不愉快拋到了爪哇岛。
大厨经常给老母亲打电话,寻问老人的健康状况,另外告诉老人照顾好自己,别舍不得吃,如今不是前些年,算计吃喝让人瞧不起。
另外老人也牵挂他们,最为关心的是他们是否有了自己的骨肉?当大厨告诉母亲,别着急,慢慢来。
在彼此的挂念中又度过了一年,女人肚子平平的,没有一点儿动静,他们着急,家里的老人更着急。
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老人在家沉不住气,每当夜深人静之时,躺在炕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话说有一天,村里来了个算命先生,路经老人大门,他看到门口对联,“扑吃”一声笑了,此时,老人正要出门,见一陌生人在笑,忙问:“干么的?笑什么?”
算命先生:“看阴阳宅,算卦的,笑比哭好。”
老人:“有么可笑的?你算卦灵吗?”
算命先生:“不灵不要钱,您老算一卦。”
老人:“我老了,有什么好算的?”
算命先生:“您不算不要紧,儿女算算也行。”
老人:“孩子不在家,见不到本人算也白算?”
算命先生:“不见本人也行,要不看看宅舍?您看这样行不行?我先奉送一卦,如果灵验,您接着算,第二卦再给钱,你看如何?”
老人一听,动了心,算卦先生不是扒干饭的,善于察言观色,见有门,随后念念有词,不知口吐莲花,说的什么。
算命先生停顿片刻,对老人讲:“您老儿子儿媳都是二婚,如今还没有一男半女……”
老人听后纳闷:他怎么知道,看来此算命先生算得灵,于是,她把算命先生让到家中,随后沏茶倒水,让其算一算儿子的传宗接代。
算命先生一看老人上钩有门,他看了看宅子言讲:“你这宅犯忌呀,一进门,没有影壁,再就是这住宅跳井,人长期住在此,阴气太重……”
老人听后,口服心服,答道:“有破解的方法吗?”
算卦先生:“有,但你得破费掏钱,这叫破财免灾。”
老人:“行,只要能破就行,多少钱?”
算命先生:“一百元,少了不行!”
老人求孙心切,还在乎钱吗,点头应承,圆满就行。
于是算命先生指点迷津,让那天那日那个时辰,在庭院靠近大门的地方,用尺子量一尺寸,言讲砖砌影壁,高三米二五,宽四米,要有一大字“福”,另外房内要把地面垫高,高于庭院地面,必须在正月二十以前完成。
老人记在心里,心愿情愿掏腰包,一张老头票递给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走后,老人打电话告诉儿子,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个一清二楚,言讲过年之后把房舍内垫高弄好。
儿子不在家,她找娘家侄,先按算命先生的指示,把影壁砌好,又请人写一“福”字,这样一进家门,看到的是福字,她心里也踏实许多,晚上做梦都抱上了孙子,笑得合不拢嘴。
日子过得飞快,一年春节到,小两口满载而归,给老人买羽绒服大衣,还有许多好吃得,老人高兴,只是儿媳的肚子没鼓起来,让她在外人面前说不得嘴。
儿子听母亲的,春节过后,他请了当庄的几个发小,又有亲朋好友,先把房内地砖弄下来,又垫土,高于庭院,最后铺好砖,这样再进屋不跳井了,好像房舍矮了许多。
真是一顺百顺,儿子儿媳又去城市,时隔两月,传来喜讯:儿媳怀上了,作了检查,一切正常,好在月份还小,仍然打工,只是要注意点,老人再三叮嘱,一定要小心翼翼,如果月份大了,咱辞了工作,不能因小失大。
在等待的日子里,老人天天算着,盼望早一天抱上孙子,了却心愿,也告慰先她而去老伴的在天之灵。
这真是:
人走他乡交好运,梅开二度结良缘。
算命先生信口讲,慈母桑梓不得闲。
纯属巧合莫迷信,持家还得勤与俭。
20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