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自己真不是爱书之人吧。
搜肠刮肚一番,从初初识字到现在,加上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和参考书,拢共也不过五六百本,离“破万卷书”相差甚远。但有关书的种种趣事,却将我抒写的欲望勾引了起来。
说起看书的历史,比一般同龄人都早。据我父亲说,我刚会爬的时候,父母就在身边围了很多小物件让我挑选,估计不外乎是些玩具、毛笔诸如此类的东西。父亲说,我看了一遭,对其他的东西都毫无兴趣,径直爬向一本小人书去,紧紧攥在手里不肯放松。至今父亲提起这事来仍是自豪满满,自家的小囡如此好书,今后虽不至于成为文豪,至少也是个女秀才——这让目下的我实在是内疚得紧,自己既没成为什么作家,就连最简单的写者也谈不上,确实是辜负了父母的殷殷期望。不过正是因为当时这一举动,父母在我看书上从来就没吝啬过。
最初的书多是连环画,我还记得看的第一本黑白绘本是《鸡毛信》,那应该是四五岁时的事情,我为着机智勇敢的海娃激动了好几天,领着小院里的小朋友们忙着用纸做红缨枪,把枯萎的小树当消息树推倒又扶起,最囧的是扮演老绵羊的小弟弟,好几次鸡毛信都从他屁股后的小兜掉了出来不知所踪,让“海娃”们失望之极。到今天,我家里还有一本《三毛流浪记》象古董似的珍藏着,反复激起我的记忆——在号称黄口小儿的童年时代,我看了很多连环画,虽然都不能成套,却在我的心里燃起了点点星火。象取自《水浒传》《三国演义》的片段故事,如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桃园结义,大意失荆州等等,也都是那时和我结下不解之缘的。
小学时,用在看课外书的机会并不多,相识的许许多多同龄的孩子,自然是欢喜在山间玩耍,再不济就是跳跳皮筋,滚滚铁环,日子是欢乐无虑的,从没意识到书可以带来的好处。但望女成凤的父母,硬是给我订了很多儿童杂志,比如《儿童时代》、《儿童文学》、《作文》等等,乖巧听话的我在父母下班后总会拾起书,初会着文字的优美。记忆犹新的是一篇模仿写的采毛栗的故事,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父母的惊喜,还有同学们的再模仿;之后参加的以“学习雷锋”为题的作文比赛的“超水平”发挥,更使我成了学校里小有名气的小作家。不过遗憾的是,没过多久,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投稿以失败告终,那是篇自认为与小学课本里《火烧云》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景物素描。这生生地把我从骄傲自满中拉下马来的失败,也让我渐渐淡薄了文学之梦。
之后的初中,身为学习委员的我,沉浸在代数和平面几何的精彩世界里。厚厚的作业本里,抄满了各式题目,我坚信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却没料到一个无意的交谈会在我的心湖中激起万千的涟漪——一位母亲的朋友来家做客,席间他提到《红楼梦》时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拿起搁在碗边的筷子,打起节拍,念到:“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首好了歌,正是当初我好奇想接触《红楼梦》的缘由。那时的父母为了我的中考成绩,平日里是不允许看闲书的,何况《红楼梦》里有那么多消极甚至是可能直接会导致我早恋的情节,父母更是象对待禁书一般把书深锁在书柜里,机灵的我谎称老师希望我们能配合课本阅读,了解课文背景(好像当时的课本里选用了一段)这才让父母不情愿地解禁;为了最快速度地阅览,晚上等父母熟睡后,我点起电筒,在被窝里悄无声息地咀嚼、流泪、欢笑,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在中考前的最后几个月里,竟然看完了《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因为西游记是古体文,在暑假放映同名电视时,每看一集就配合看一段书中文字。)《镜花缘》《封神演义》《儒林外史》《拍案惊奇》,虽然是囫囵吞枣,但这段时间带给我的惊奇、精彩也是不可磨灭的,当然为此我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眼镜从此再也没离我左右。
83版的《射雕英雄传》红遍大江南北,我也难以免俗,为了在书中找到聪明娇俏的黄蓉、憨厚朴实的郭靖的身影,在外校的租书摊上,寻觅着金庸老师的十五本武侠大作,“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那变幻离奇的情节,层出不穷的招数,包罗万象的社会,引领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江湖爱恨。与金庸大师同时代的梁羽生、古龙也是我酷爱的作者,云蕾、天女姐姐是我心中的偶像,而小李飞刀、楚留香的多情也让我记忆深刻。说到这我倒想起了一件趣事,那时我住校,一晚上自习时,在某同学的抽屉洞里发现了三本《陆小凤》(好像全集是七本),欣喜若狂的我视书为宴,当即捧书大快朵颐——嗜酒如命的陆小凤,白衣飘飘的西门吹雪,洒脱轩昂的花满楼,妙手回春的司空摘星让我流连忘返。直到舍监老师来关门时,还舍不得把书放下,于是在抽屉里留了此生唯一一张纸条(上书“希望同学借我一看”),狂奔到宿舍,看了个通宵,好好地过了把瘾。
高中时代,是诸如琼瑶阿姨“毒害”青少年的最好时代,那时我基本上是一个晚上一本书,看完了《窗外》看《月满西楼》;浏览完了《一帘幽梦》又来《彩云飞》,到如今能够真正记住的人物和情节不多,倒是总结出一条规律:人物不外乎是靓女俊男,情节不过是穷人家的女子和富豪子弟的艰难爱情。这类书看多了,自己也有些麻木,不过比同龄少女好的是尽管情节是千回百转,凄婉动人,我仍觉得这些人物只是生活在书里,而非现实中。不知道琼瑶阿姨看了这文字,会不会感到失望?呵呵。当然,连带着,我也看了不少同类型的爱情故事,情节大多忘记,唯能记住的是岑凯伦在一篇作品后的结尾:“爱不是索取,而是奉献”,这番表白至今仍被我视为箴言。
说来惭愧,真正接触外国作品是在大学。充满对未来的紧张和忧虑的日子,相对于我来说,却是百般的自由,学校里的图书馆里虽然书不是很多,但基本的需求还是可以满足的。日常的日子里,总有一本厚部头陪着我,陪着我度过最美的青春时光。我追随着《根》的脚步去领略美国黑人移民的痛苦生活(准确的说,是黑人奴隶);沉浸在《百年孤独》的魔幻世界里体味孤独;我在《呼啸山庄》里呼吸着希斯克利夫的无望的爱和无尽的恨;我同情着《巴黎圣母院》中丑陋敲钟人卡西莫多,我为着《牛虻》亚瑟的悲惨命运而痛哭流涕……
如今的我还是会专门为看书开辟一点时间,阅读的范围也从文学扩展到历史、心理、经济甚至是网络文学,我浮躁的心,当一接触到书,就会迅速地平静下来,沉醉在美好安宁的世界里……
这不,昨天看了三毛文集《背影》中一篇有关爱书的文章,爱胡思乱想的我突发奇想:若是初中时也遇见如三毛冷酷暴虐的老师,若是也如她般脸上被描上双蛋,逼着逃学在坟边刻苦读书,怕我也早就成一文豪了吧。哈哈,一时闪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