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三味书屋特训班第六期就到了毕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老师通过各种生动的例子来解读剖析晦涩的理论性的文字。渐渐地,觉得这一门哲学是如此地贴近生活。他虽然精简概要,但如同艺术一般,完全是脱胎于现实,却又对现实有了高度的总结概括,并且整理出了普遍的意义。
比如唯物辩证法中主要包含了三个规律,其中质量互变规律是我理解最深的一个,同时也大大地影响了我的学习和生活。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因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天才,比如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面对一道又一道的高考数学难题,一开始也许我们很多都不会做,但是通过多做题、多练习、多动脑大量地积累做题经验后,题目也会由难变易,而我们的数学水平则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也不会发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便是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步循序渐进,如果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反而会事与愿违。
又比如说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又具有特殊性,而这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是普遍性,但要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来,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还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经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是因为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因为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而通过实践证明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就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生活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它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好地为人处世,更好地学习生活。它与生活紧密地相连,学习它不只是枯燥的理论,还可以加以利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的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还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简单的。但总的来说,我觉得我还是入门了。已经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符号化的口号,而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哲学。
今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还是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理论还是要学习的,虽然有些晦涩,但却是精华;
第二,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多与生活相联系,多与自己的人生相联系,通过对具体的生活实例的理解剖析,来理解马克思主义;
第三,自己还是要多思考,多思考生活,其实所有的一切的都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比如生活、艺术、哲学、文学甚至战争。多多思考有助于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而将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