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年,伴随着两千多年华夏文明的不断演变,历经惜福、答谢;求福、求安;喜庆、欢闹;求新衣、求岁包等阶段,最终发展到现如今求团圆、求平安、求钱财、求福报的过年形式。
最新的新年形式是每到寒冬农闲之时,也作为旧岁新年更替往复之日,人们就会准备美酒、牲畜等祭品,点燃篝火,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祭拜天地山河祖等各路诸神,以感谢诸神保佑自己平安度过了一年,感谢诸神赐福让自己一年来获得了生活所需的猎物和食物。而这样的新年习俗,从西周开始便一直延续到先秦时期。新年到了汉代时,人们经过了战国、秦末、楚汉争霸等社会大动荡后,在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带动下,农桑生产迅速恢复,社会环境渐趋稳定。这时的人们,对于稳定、平安的生活方式就非常珍惜,一个个心中充满了希望。同时,在朝廷的推动下,儒家文化也更加的深入人心。因此,每年寒冬辞旧迎新之时,有钱的人家便会点燃蜡烛,普通百姓则会点燃火把,对着家中正堂悬挂的“天地君亲师”进行虔诚叩拜,祈求来年富贵荣华,平顺安康。之后,又会有酬神、祭祀和庆祝等民间活动。此外,当时由于《太初历》的出现,西汉朝廷便将正月初一确定为新年日。也因此,从汉朝开始,新年日便渐渐成为了华夏大地上的一种固定习俗。新年到了南北朝时期,用喜庆、欢闹过新年的形式在民间越加推崇,接着就出现了燃爆竹、守岁卜岁、饮屠苏酒、换桃符、游乐赏灯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便渐渐形成。特别是到了唐朝年间,思想文化极度开放繁荣,国内外文化交流不断增多,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新年习俗也渐渐从单纯的祈祷、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开来,转变成娱乐型、享受型、礼仪型的大庆节日。如:登门拜年、相互祝福、馈赠礼物、舞狮耍龙,看戏听书,社火龙舟等庆祝形式,精彩纷呈、五彩缤纷。之后,到了宋明清民国时期,各地也渐渐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新年庆祝形式。如:北京人逛厂甸、上海人游城隍庙、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广州人游花市等等。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