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小镇墟场日,小镇每逢农历“三、八”赶集。
小镇地处湘西凤凰古城西郊9公里左右处,自古而今小镇是往来湘黔官道的重要驿站。而今S308省道、354国道、G56杭瑞高速穿境而过。从这里再向西行约30公里,便是湘黔交界处的铜仁凤凰机场。
鸿雁来宾,菊始黄华。又一年的寒露来了,苗乡小镇冬天的脚步来了。今年的冬天,似乎来的有点早,有点快。
清晨六时许,暮秋时节的小镇天没有亮。或许是秋雨将至,浑浊的天际,云层压得很低,笼罩山林和田野,阵风袭来,浸入肌肤,顿感冰凉。
虽然天不尽如人意,可一点儿没有影响人们赶集的心情。
“赶场克!赶场克!”天还尚早,村前屋后的村道间、乡道上,随处听到操着浓浓的凤凰乡下土话的土家族或汉族的人们,在邀约左邻右舍一同去赶集。
“卡将木唻!弄面弄粉木唻!”(苗语:赶场去,吃面吃粉去哩!),同时也会听到苗家的男女老少,呼朋唤友一起到去赶集。
小镇像个混血儿,苗族、土家族、汉族或聚居或杂居,或许长久的文化、习俗、姻亲的融合,生活在这苗乡山寨的人们,畛域之见已随流水的日子相融淡化,已分不清谁融入谁,谁同化谁。
自然而然,这里的人们在不自觉中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很多年以前,居住在镇筸凤凰县城的汉族或土家族的人们,一般不会、也不屑更不敢到苗寨墟场来赶集的。
那些年,在汉族或土家族等人的思维意识里,是极不情愿与苗家人有任何瓜葛、有半点关系的。但凡与苗家人有点往来、有点姻亲的,都会极力掩饰。苗家人性情虽然憨厚豪爽,但也不喜欢与语言异类的山外人为伍。
或许这苗乡墟场就是个民族大熔炉。随着时代进步与经济发展,墟场成了为生活在这里或不在这里的不同民族的人们相交相融一个契入点,成了民族融合的舞台。
慢慢地,五湖四海,三教九流,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各民族的人们,在这里相识相知,相互包容,成为朋友,结为异族异姓兄弟,喜结连理。
我想:这也许就是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吧。
小镇上的人们喜欢把这条贯穿小镇东西向的湘黩官道叫做街,从街西头到街东头约一公里左右。
天虽还未见亮,然而在这条贯穿小镇东西的街道两旁,从贵州来的,从麻阳来的,从凤凰古城来,从附近乡镇来的,从小镇周边村寨来的,或精明的生意人,或实诚的乡下人,借着公路两旁的路灯或居民在屋前屋后牵拉的路灯灯之光,他们在临时摊点上,或正在从车上卸货,或正在打理摆放着琳琅满目的货品,忙得不亦乐乎。
我想:大伙儿都期盼着今儿个能赚个金盆满钵。
在这条人们叫着街的公路两侧,除了外来的生意人和卖肉的屠夫外,最忙着热闹可要数卖油炸小吃的小摊点了。
在公路两旁间或一、二十米间,占天时地利的小镇阿公阿婆、阿雅阿米(苗语:阿姐阿妈),或自个儿或老两口,亦或婆媳,亦或母女,早早就摆上了小摊,卖油炸小吃。
他们从家里搬来一两把清漆刷得亮亮的小木凳,在路旁摆上个煤炉子,在煤炉上支起一口铁锅,倒半锅油菜籽油,炸油香粑粑、灯盏窝等小吃。别看这小本生意,一天下来,也能赚个两三百。
“真香!好久没吃这油香粑粑,还真馋了!”刚走到那条背街小巷的岩板路入口处,妻子便情不自禁地嚷嚷起来。不仅如此,还一个劲跑到小摊前,拿起一个灯盏窝吃了起来。回头看后面的我,一脸灿烂,一脸满足。
“呷货婆娘,赶个场就晓得呷!”
“这就是我昨天跟你讲的,这家爷爷婆婆炸的油香粑粑、灯盏窝最好呷!你也来一个尝尝!”
“冒送钱就呷,不见哪个是这样的?”
“自嘎嫁娘(凤凰土话:自己的老婆)自疼,冒让嫁娘呷让哪个呷。这油香粑粑、灯盏窝都是刚炸好,香得很哩!”
“冒要紧的,好呷再送钱,呷饱了给钱都可以!你要哪样?”
“那给我来两个油香粑粑!”
“有包糖、包盐菜、包红豆沙、包肉的,你要呷哪样?”
“红豆沙的吧”
阿婆拿起一个食品袋子,捡起两个油香粑粑,递给我。我接过来,也迫不及待咬了一口。
“好呷!好呷!还真是香!”这油香粑粑,外脆里香,香糯可口。比起别家,确实是好吃,那个味只有尝过才知道,只可意会无以言表。
“香吧,好呷吧!没骗你吧?!往凡你别个地方呷冒到这样的油香粑粑吧?”妻子看着我那幅吃相,笑呵呵地说。
我和妻子左一个右一个,直吃到肚子撑住了。
老爷爷老婆婆看到我夫妻俩吃得开心,也乐呵呵和我们家长里短攀谈起来。讲父母、讲孩子……
老爷爷老婆婆都70多岁了,身体硬朗、性情随和。他们的孩子都成家,家里有田有地,种有桔子、猕猴桃等水果,收入可观,在小镇上建成一栋四层大楼房,有了五六孙。
夫妇俩有说有笑,老爷爷时不时还唱上几曲土家山歌,老婆婆俏皮地数落着老爷爷说“脸皮厚没正形”。老爷爷不以为然,说山歌说唱给老婆婆听的。
看着老夫妇俩洋溢的一脸幸福。我想:像他们这样做一辈子情人、谈一辈子恋爱,简单且是最幸福的。
这不由让我想艺术大师黄永玉老先生那句话:小屋三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幸福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吃饱了,你赶快那卖肉的摊上用微信换点现金来,一会去岩板路买菜。”妻子对我说。
“怎么要换现金?不能用微信吗?”
“你还不知道吧。岩板路卖菜的都是我们乡里来的老人家,他们没有微信,只收钱。”
已经习惯微信支付的我,确实没想到这些。换了现金,我和妻子向那条岩板路走去。
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这是一条狭长的青石板铺就的背街小巷,约一米见宽,沿着小镇村民的家门前一字延伸,弯来弯去,一好九曲回肠,小巷里熙熙攘攘,卖菜买菜摆摊,理所当然,给人们也带来许多方便。
小巷里,没有城管,身着或新或旧苗装的苗家人,所兜售的物品都在一个竹编大背篓里,青菜、白菜、红萝卜、胡萝卜、蒜葱姜……应有尽有,物美价廉,这些乡里人不用担心摊城管子被掀翻,蔬菜被踩烂。
我和妻子顺着这岩板路,开启了苗乡墟场的淘宝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