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想,我也正在纳闷,救兵如救火,即使是三弟张飞也都懂得这个道理,何况熟读《春秋》的二弟云长!为何迟迟不来?
“军师,刘备也不知二弟何故还不回来?”
孔明想,不瞒你说,是我叫他不要来的。但是,因为我现在提出要走,你肯定不放,所以只好以此为理由,以便脱身。
刘备又问道:“那末军师,二弟不来,你看如何?”
“亮欲亲往江夏一走,会同君侯带领人马前来接应主公。”
“军帅也要前去么?”
“正是。”
“啊呀,万万不可!”
旁边张飞也在对刘备摇手:“不要放他跑,要死一道死!”
刘备想,这倒不是我要拖人落水,只为你孔明威信最高,办法最多,你在这里,大家有根主心骨,文武都胆壮气粗的。你一走,大家心里就不踏实,士气大受影响。所以,你是千万走不得的!
孔明早已料到刘备不会一下子就同意自己走的。便对玄德说:“我用兵虽好,但用兵者必须有兵,否则,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我到江夏借到兵。同时又有关将军一起前来,那样还能抵挡曹操。如果你不让我去,等到曹兵一来,我也一筹莫展。”
皇叔觉得此话也有道理,故而沉吟不语。最后一想,罢!让你走吧。你真正要变心,用绳索都系不住你的。因而问道:“军师,可要多少日期回来?”
“主公,亮少则三日,多则五天。”
“军师,那末三五天之中,曹兵可会到来?”
孔明想,这句话倒难回答了。我现在的威信的确比较高,每一句话人家都相信的。
如果说今晚三更曹兵必到,那你无论如何不肯放我走了;倘使我说曹兵今夜不会到,你们大家懈怠,丧失战斗意志,待等曹兵杀到,毫无准备,措手不及,死伤更重。看来我只好说句摸棱两可的话了——
“主公,今夜曹兵料想未必会到。”——都是虚字眼。
“莫非不会赶到?”刘备连忙问道。
“非也。倘然曹兵杀到,主公请往东南逃生。”倘然二字又是虚拟语气,但后半句却是要紧的真话。现在大家都未在意,等到三更时分高览杀到,就想到孔明这句话了。
敌人从西北来,大家都往东南逃,出了长坂坡,有一条横向的长坂河,河上一座古老的木桥便是长坂桥。张飞守在桥面上,自己人统统放过去,曹兵曹将一个都不能过桥。在张飞这样的布置下,人多活了不少。
刘备又道:“那末,请军师安排一下再走。”
孔明想,安排是要安排的,但只能把几个主要的人交托一下,其他的人只能让他们听天由命了。
“主公放心,待亮发令部署。”
孔明想,有三件事最要紧:第一桩就是刘备,败仗虽吃,但他的性命一定要保住的;第二桩是刘备的家眷,两个夫人,一个刘阿斗;第三桩是四十万百姓。虽然这些百姓肯定保不全,但是主公为了他们弄到如此地步,现在我也不得不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