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108
书名: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作者:【日】奥野宣之
读此书的起源
其实我一直都不太会记笔记,读书的时候记笔记对我而言好象就是把老师的板书抄下来。没有重点。看书也是一样,最喜欢看的就是小说,看完了也忘完了,下次再看的时候完全可以当成是新书再看。每拿到一本书自然都是从头翻到尾,有的时候看到一些好的或是不好的句子,心里会赞同或是批判,但书看完了,却一点都想不起来了。这种感觉让我特别懊恼,一直想尝试用什么方法去改变。一个特别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相关介绍,了解到这是一本讲述如何选书,如何看书,如何记录,如何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这么一系列内容的书,就迫不及待的上网买了回来。实际上,因为个人状态的原因,买书及第一遍翻完是今年的7月份,但实际上认真看这本书却已经到了11月份了。我把这次的阅读才算做是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看。
整本书对我最有启发的地方
如何选书、如何买书,这两部分的内容对我来说不是特别重要,至少近期不是特别重要,因为我的书架上还有好多好多没有看过的书,那些都是周边的朋友和老师推荐的好书。只是没花时间看而已,所以如何给书做笔记,做完笔记以后如何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这些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进行筛选程序
书中介绍了一个特别简单的折角法。
1、通读全文,在自己觉得重要的页面上方折一个角;
2、重读折角后的页面,觉得还是挺重要的就把页面下方的角折一下;
3、重读页面下方有折角的部分,如果有重点内容就记录下来;
4、根据标记的内容整理读书笔记。
当然这个方法只适合纸质书本。非纸质书本其实可以通过打标签或高亮等技术手段实现的。
我根据这个方法,尝试阅读了一下这本书,刚开始的时候也很纠结,感觉好象哪一面都需要折起来。不知道怎么样才是对的。我很烦燥的放下了书,起身去泡了一杯咖啡,缓解了一下自己紧张,纠结的情绪,感受了一下自己的烦燥,然后该折的地方还是折起来,第二遍再看的时候,如果觉得重要还是一样的折起来。第三遍要划重点内容的时候就发现其实书中很多内容都是相通的,所以只要划一点点地方,摘抄一点点地方就可以了。
原来只要认真去做了,真的会变得很简单,所有的一切都是需要有量的积累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许会很长,也许会很枯燥,但却都是值得的。又一次验证了一个道理,慢慢来,持续做;成长,从易开始。
葱鲔火锅式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上需要注明:
1、写读书笔记的日期;
2、书名;
3、作者;
4、把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句子抄写下来;
5、把自己对摘抄的文字当下的感想或评论记录下来。
当然,最终的重点还是第4和第5点。书中其实是希望用笔进行书写的方式来记录读书笔记,因为书写本身也是一次再次熟悉的过程。我的字写的不是特别好,我还是习惯把资料都放进电脑里面做整理。不过那也没有关系,摘抄的部分我也是自己打字打出来就好了,尽量不用复制,不用截图。
其实这个方法之前看过很多人用,就是引用+评论。只是现在才感觉到这种方式的实用性。后续再翻笔记的时候就可以很快的回想起重点内容。其实我觉得用电脑记录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时随地的增加。只需要在新增加的部分写上时间,后续再看时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也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吧。
自己的行动
看完了整本书,如果没有任何的改变的话,那这本书就失去了它原本应该有的意义。而对我来说,这个改变就是之前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用作品来发声。作品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之前我完全忽略了它。很多事情,我觉得我应该已经会了,但当真正遇上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只是一知半解,甚至连一知都算不上。在任何学习的过程中,记录是重要的,但内化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内化的体现是什么?就是作品。所以后续每完成一本书的阅读我都会做一个输出。这个输出也许并不尽如人意,但却是当下的自己对于此事的理解,是自己的一个记录,也是知识内化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