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感谢今天精彩培训。我习惯于把工作在头脑里梳理,安排顺序。现在想想是有问题。
在刚刚好结束北京全域医疗的路上收到其中一位学员在微信上面回复我的信息,而我心里也会产生了一点点的成就感,因为有人确实是能够在我刚才的培训中有所启发,即使是非常简单的一点,只要是对于他的生活产生改变,这是已经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可能这是在时间管理圈子里面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恰恰这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圈子,也是曾经这个原因导致我很久已经没有在公开场合特意分享过时间管理,因为身在局中因为自己知道了那么身边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人总是很容易产生这种认知偏差。
刚好今天上午在重温史蒂芬·柯维不能再经典的那一本经典之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刚好提及到时间管理变化的历程,而这个变化的历史我认为也是每个人在时间管理掌握程度的进化过程:
- 第一代: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
- 第二代: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
- 第三代:目前正流行、讲求有限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
- 第四代: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物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注意:行事历是以日历为依托把事物安排进去;日程表就跟根据时间的维度来安排事情,也可能是甘特图等。)
就如之前的文章《为什么时间管理培训改变一个人很难?》之前提及过,时间管理是一个被默认每个人都认识和知道的事情,而且知道并不等于做到,于是在实际去操作的时候就容易进入找捷径的阶段,就如以上这位同学,可能并不经过第一代和第二代理论的掌握而直接去到第三代,而这个过程恰导致了现状的工作总是出现一些问题。而事实上,仅仅是“写下来”这个动作其实在第一代已经需要知道并且做到的了。
其实做很多事情,没有什么捷径可图,所谓绕过去的捷径到头来还是需要去经历和去试错的,在通往做到过程中基本都需要经过“试错”,如果没有经过“试错”即使做到,到头来往往还是会犯错。而这犯错的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有在做事过程中犯错了才会真正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才会对这件事情本身有更深刻的思考,这才能避免自己以后再继续犯错。
“写是下来吧!”,这是做时间管理(虽然时间不能管理,但是为了让大家更习惯地去理解,那就继续沿用)最关键最重要的第一步,如果你不写下来,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大脑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