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00篇。
《论语子罕篇第九》第22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我们先看这几个关键字“苗”“秀”“实”。
《説文解字》:苗,艸生於田者。苗,草生于田者。——《说文》,名词:田园里开瓣萌发的作物。动词:谷物扬花,抽穗灌浆。秀,出也。——《广雅》
【朱熹注解】谷之始生曰苗,吐华曰秀,成谷曰实。
孔子说:“长出苗却没有吐穗开花的有很多,开了花却没结出果的也有很多。”
字面上这是孔子对植物生长的观察心得,实际是借指人才的成长和培育。
南怀瑾先生注解——有些植物,种籽种下去,发出的芽非常好,应该前途无量,但结果却长不大,枝叶并不茂盛,这是“苗而不秀”。也就是说有许多人,小时了了,大时糊涂。尤其在教育界更看得到,有些年轻人非常好,眼看他慢慢变,变到最后不成器。
再更进一步是“秀而不实”,虽然花叶扶疏,但没有结出果实来。
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回转来看看自己的人生,大多可以说是“秀而不实”的。在这个非常时代里,年轻时,想如何如何。结果到了现在,得了结论,晓得自己是“起不了”。而这个重点,就是孔子在前面论语中所讲的“止,吾止也。进,吾往也。”在乎自己,不关他人,尤其作学问更是如此。
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学、学问,乃至各行各业,能够做到历史上有成就的,很不容易。多数都是“苗而不秀,秀而不实“,最后成功的实在是少之又少,能够行稳致远,久久为功的,实在是少数。
当然现代社会,因科技的原因,农业亩产高,产量大,出现“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的现象很少,但在人才的培育和成长上,却仍然没有跳出这个规律。
这也是人才科学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