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走路,是1岁前家长们最期待的一个发展里程碑了。
如果宝宝很早就会走路,大人就会暗暗开心,觉得宝贝一定很聪明。
但如果宝宝1岁多了还只会爬,不愿意学步的话,大人就会很焦虑,担心宝宝是不是发育迟缓,或者其他什么问题。
今天,小样妈就来聊聊宝宝学走路,你最关心的几件事。尤其是会导致宝宝走路晚的3个养育误区,一定要避免哦。
01 宝宝多大开始学走路?
很多家长会用“1岁”这个时间结点,来判断宝宝学走晚不晚。但其实,正常的学步时间比“1岁”要宽泛的多。
一般来说,大部分婴儿会在9-12个月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在14-15个月时能够自己走路,并且走得比较稳。
即使你的孩子14个月还不太会走,也不用太焦虑。只要注意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多多练习,没准他很快就会掌握走路这项技能了。
不过,美国儿科学会指出,假如孩子18个月了还不会走路,就要引起重视了。一定要请儿科医生检查一下,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走路晚的问题。
02 宝宝学走的5个阶段
宝宝学走路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几个明确的阶段。
1、学习站立
在7个月左右,宝宝会学习依靠大人的搀扶,或者其他可支撑的东西来保持站立的姿势。
2、拉着东西站起来
8个月左右,宝宝会学习拉着东西站起来,比如栏杆、沙发,或者妈妈的腿。
这个阶段有两件事特别重要。
一是确保宝宝能拉到的家具都是牢固和安全的。
之前新闻多次报道,宜家“夺命柜”已经导致8名儿童被压身亡,让人很痛心。
我们要引以为戒,在孩子能够爬行前,就仔细检查家里的家具,排查风险。
这一阶段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教宝宝如何弯曲膝盖,慢慢地坐下来。
否则宝宝站起来后很可能会进退两难,走也不能走,坐也不会坐,急得大哭,甚至不小心跌倒受伤。
3、扶着东西走路
宝宝8-9个月时,会学习扶着东西走路,也就是教科书里常说的“巡航”。
这一时期,宝宝很可能会扶着沙发、茶几、围栏在家里到处走。走到没有东西可以扶的地方,又改用爬的方式前进。
4、独自站立
对于宝宝来说,大脑袋、小短腿的身体结构使得保持平衡变成了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而学走路的关键恰恰就是保持平衡。
所以当宝宝11个月左右,能够靠自己保持平衡,维持站立的姿势后,离他迈出第一步就不远了。
5、迈出第一步
9-12个月左右,很多宝宝会尝试迈出第一步。在这之后,只需通过不断的练习,宝宝就能慢慢掌握平衡的技巧,直至自己独立走路。
03 导致宝宝走路晚的3个养育误区
很多家长以为,宝宝走路早或晚,都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我们大人干着急也没用。但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婴儿的动作发展是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
宝宝生活的环境,既有可能促进他的发展,让他早一些学会走路,也可能为他制造阻碍,延迟学步的时间。
下面3个养育误区,就会对孩子学走路造成不利的影响。
误区1:经常抱着宝宝,或把宝宝放在推车里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一位爷爷非常宠爱孙子,只要他在家,大部分时间都会把小孙子抱在手上,或者两人一起坐着玩。
结果孙子已经快3岁了,既不愿意穿鞋,也不愿意下地走路,到哪都要让人抱,大动作的发展也非常滞后。眼看马上要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非常担心孩子的适应问题。
我们身边,很多老人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或者怕地上脏,所以不愿意让孩子在家里爬来爬去,更喜欢把他们抱在手上,或者放在婴儿推车里,到哪儿都推着走。
孩子是干净了,却也丧失了很多锻炼腿部肌肉和平衡感的宝贵机会。导致他们在大动作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比同龄的孩子滞后,迟迟学不会走路也就成了必然。
不仅如此,心理学家还发现,和主动移动身体相比(如爬行),孩子如果总是被动地移动身体(被人抱着走,或坐在婴儿车里),会严重影响他们对危险的判断。
照片里的两块木板间,有一条很大的鸿沟,我们成年人一眼就能识别到这个潜在的危险。
对于已经能够熟练爬行的宝宝来说,他们在爬到木板边缘的时候,凭借对深度的感知以及经验的积累,也会知道继续爬过去会有危险。
但对刚刚开始学走的宝宝来说,他能看到其中的危险吗?
为此,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这道沟足够的宽,同时抱着宝宝俯下身去,让他能看到这个沟。
可即使是这样,宝宝在扶着扶手往前走的过程中,还是一次次“掉”进了这个沟里。
心理学家在宝宝学习爬行的阶段,也做了类似的实验,由此得出结论,“婴儿在学习移动的每个阶段,都得重新适应环境。”
对宝宝来说,爬行时看到的世界,和学走时看到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必须依赖不断的练习,才能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学会怎么辨识危险。
所以不管是为了宝宝能够早日掌握走路的技能,避免发育滞后,还是为了让他学会区分安全和危险,我们都要放手让宝宝去爬行,去站立,去学走,让他们积累主动移动的经验。
同时要特别注意,不要给宝宝使用可以移动的学步车。
研究证实,学步车不仅有很大的危险因素,而且会限制宝宝的动作发展,让他们更晚学会走路。
误区2:宝宝一摔倒,就急着把他扶起来
宝宝要学会走路,就不可避免地要摔跤。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宝宝摔跤时大人的反应,会对他学走路造成很大的影响。
心理学家泰伦曾说,“婴儿的发展取决于他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个起作用的因素就是婴儿做事的动机。”
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学说话特别晚,原因就是他有一个“善解人意”的照顾者。
不用等他开口说话,对方就能猜到他想要喝水还是吃饭,于是孩子就失去了学说话的动机。
学走路也是一样的。孩子摔倒时,如果我们马上惊慌地冲过去,把宝宝抱起来,不停地安慰。宝宝就会接收到我们发出的信号:
一方面觉得走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还是让大人抱着比较安全。
另一方面也会觉得,“我是脆弱的,容易受伤的,我必须依赖大人的保护。”
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我们就在无形中弱化了宝宝学走路的动机。表面看来是孩子性格胆小、黏人,不愿意自己走路,但真正的始作俑者却是我们自己。
心理学家鲁道夫说过,“可怜别人,是带着向别人施恩的态度,它不会增加对方的勇气。聪明的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爱,但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而给予他信心和勇气。”
因此,孩子学走路时,我们一方面要提前做好保护措施。
比如在地板铺上地毯,把桌子、柜子的角都用软的海绵包起来,给孩子换上长裤,以减轻摔跤可能造成的伤害。
另一方面,当孩子摔倒时,我们一定要保持平静的态度,鼓励他拉着你的手,或者自己站起来。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他才能勇敢面对成长道路上的挑战。
误区3:觉得宝宝胖一点才健康
很多老人都喜欢以胖瘦为标准,来评判孩子养的好不好。受自己小时候忍饥挨饿经历的影响,老人总觉得孩子养得胖一点身体才结实,才不容易生病。
殊不知增加的体重会成为孩子发展身体技能的一大负担。
一方面,肥胖的宝宝会更晚学会翻身、爬行,进而影响学走路的进程。
另一方面,宝宝学走的整个过程,包括站立、扶着东西走、独立行走,都需要力量和平衡感的支撑。
过高的体重会给宝宝学走增加很多难度,不仅很难平衡好身体,也很容易感到疲倦,不愿意动弹。
而且研究发现,肥胖不仅会影响宝宝学爬、学走的时间表,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以及成年后超重、患高血压、糖尿病的概率都有影响。
所以我们还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喂养孩子。不强迫他们吃东西,从添加辅食开始,就要重视饮食结构,不仅仅关心他们吃了多少,更要关心吃了什么。
以上就是关于宝宝学走,家长最容易出现的3个误区。
假如这3点您都避开了,宝宝也没有生理方面的疾病,那我们就踏踏实实地静待花开,期待宝宝迈出走向独立的第一步吧。
我是小样妈,复旦毕业的学霸妈妈。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转发支持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