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礼拜,吴江美食界大亨蒋洪老师在上海签名售书,功能无量金阿姨一口气买了10本,回来分赠身边的煮妇煮夫,我有幸是这十分之一。
赠书是在单位交接的,匆匆浏览一下目录就囥起来,先忙工作了。余光瞄到了同事小明,仿佛比较得空,在练硬笔字,想起之前奉劝小明要掌握几手做饭技能之事,一时激动,说,小明,我给本书你先看看,这是吴江美食界大佬第一次出书,讲的都是吴地风俗和吴江本土菜,新鲜出炉,内容丰富,你拿去研究研究,必然会对做饭这件事有所改观!
小明盛情难却地接了过去,我得意洋洋地等着他给我汇报心得,谁想一连几天,小明对书的内容只字不提,也未见之后工作有多繁忙,今日中午,趁小明不在,我去他桌上找到这本书,一看,被压在一本十九大报告白皮书的下面,我心下嘀咕,难道这本美食书,竟然还比不上政治理论吸引人?
我拿过书来,翻到节气美食篇,找到刚刚过完的处暑,光看了个开头,就被蒋大佬深厚的知识储备、接地气的叙事方式和娴熟的文字功底吸引,中午觉都不要睡了。
标题“处暑烫芡实“,一个烫字,揭穿了芡实的料理秘密。说起来,芡实(俗称鸡头米)是苏州特产,因价格高昂,通常用作甜汤或者菜肴的点缀,芡实入菜我先前是不会的,所以用来煮银耳汤,银耳炖到出胶的时候,加入芡实同煮,因用的是砂锅,关火后砂锅的余温仍在继续烹煮,这一点,于炖银耳是有益的,然而芡实总觉怎么烧都不熟。直到有一回请教金阿姨,才懂得芡实煮银耳实在暴殄天物的道理。
此文中写到:新鲜芡实糯而软,不可久煮,在开水锅中烫熟即可,芡实富含淀粉,长时间烹煮会失去嫩糯感。所以,难怪我会觉得怎么都不熟,原来竟是淀粉老化了的结果。
《处暑烫芡实》,开篇从处暑节气谈起,引至民俗活动中元节(也是刚刚过去的七月半),读来十分亲切。中元节自从离开家乡,就没有按照小时候的流程走过,这寥寥的几段文字,把小时候的场景全部还原。
按辈分依次拜拜,元宝样的锡箔,家人小声地拉拉家常…………这些场景,历历在目,原来天南海北,吃食可以不一样,风俗却是神同步!
芡实入菜,列举的是芡实炒虾仁,蒋大佬毫不吝啬地介绍了虾仁的前期处置,为什么要冰水剥虾仁,虾仁如何上浆,这些都是百度下厨房之类搜索不来的干货,看一篇千字短文,了解一个节气,重温一项民俗,学炒一道本帮菜,还额外get几个知识点,这么巨大的信息量,实在是叫人爱不释手啊!
所以说,对牛弹琴,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我还是把这本书收回来,带回家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