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严歌苓的《波西米亚楼》,读到一段话:
或许美化灵魂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最简单易行又不昂贵的方法。
其实不止美化灵魂,想要让大脑变得更聪明,读书同样是最简单易行又不昂贵的方法。
也许你会觉得不屑:如果真那么简单,世界上不全是聪明人了?事实上大道至简,真正有效的方法往往很简单,读书真的可以改造大脑,阅书无数的日本知名脑科学家学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一书中,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如何通过读书锻炼大脑的方法。
《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是一本浅显易懂的书。全书以阅读的好处、如何选书、怎样阅读才能锻炼大脑为主线,教我们如何通过正确的阅读方法来改造大脑,更加从容睿智地面对生活。
《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的作者茂木健一郎是著名的脑科学家,曾写过《创意脑》《大脑活用学习法》、《大脑活用工作术》等多本与大脑相关的书籍。虽然是理学博士,但从本书中可以看出,他读书涉及的领域广泛、博学广识,读过很多书籍,并且对读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一、为什么要读书?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比如为了考出好成绩,找到好工作,或为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等等。但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中对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刻的思考和回答。
1.读书能够促进我们独立思考,培养出聪明的大脑。
阅读是促进独立思考的第一步,而要想拥有聪明的大脑,思考能力必不可少。
2.通过读书可以打磨语言能力,让我们提高精准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不管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运用能力,而语言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阅读,正如古人早就说过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读书越多的人,看世界的眼界越高,脚下的立足之地也会越稳固。
一个人自身的经历是有限的,可通过读书,我们就能体验无数种人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4.读书可以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下深情厚谊,还能帮我们增加谈资。
古代流行“以文会友”,现在也不乏各种线上线下的读书会。爱屋及乌,喜欢相同的书,精神和灵魂自然更容易靠近。
5.通过读书,看清自己未来要从事的方向,促进自己的文化素养。
好的书籍就像灯塔一样,能照亮很多人前行的方向,书香也最能熏陶人的精神气质。
6.读书是向世界一流人物学习的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通过阅读,我们花很少的成本,就可以和几乎所有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交流,向他们请教。
二、怎样找到能促进自己的书?
1.读文化素养名家的作品,接触优质文章最能锻炼大脑。
2.阅读各个领域的“冠军”之作。
3.选择你忍不住想要谈论,很容易成为聊天话题的书。
4.向书迷朋友请教,请他们帮忙推荐。
三、怎样阅读能够做到锻炼大脑?
1.带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去阅读。
《阅读感受大脑》提出了两个很实用的建议:把书作为要讲述的事物来读、尝试在现代背景下解读书籍内容。
真正的阅读并不是读死书,而是要带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去读,活学活用,将所学到的知识及时实践。能够为己所用的,才算是真正学到的。
近来不是很流行一句话叫做“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光听不做,道理仍然是别人的道理,并不属于你自己。
读书也是一样,像我自己,一直很爱读书,可收获并不明显,仔细想来,还是因为把读书单纯只当做读书,读到的内容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原因。
最近一年来,我学着用书中所读到的内容去改变自己的生活,还尝试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这才发现原本以为读得很懂的内容,真正要用的时候,还是模棱两可,理解得并不透彻,这促使我以后再读书的时候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不断地动脑筋思考该怎么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模式。
茂木健一郎强调:读书并非只获取信息,而是要跟自己过去与未来的经历相结合,产生新的意义,只有经历了这种不断发酵的过程,知识才能在人的头脑中沉淀下来,形成智慧与见识。
2.不分领域地杂读。
读书应该侧重专精还是应该注重广博的争论一直在持续。这确实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人,以及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肯定有不同的需求,但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一书中明确告诉我们,大脑适合杂食,如果要想头脑变聪明,需要知识高度和广度。
高度由每个领域中堆砌起来的阅读量决定。俗语说:站得越高,望得越远。一个人读的书越多,脚下堆积起来的书籍数量越多,因此可以看到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世界。
而广度是指涉猎书籍领域的广泛程度,为什么要不分领域地杂读呢?因为阅读者接触的领域越多,脚下的立足之地就越稳固,可以移动的空间也越大。
比如说,把每一个领域的广度看作是一个小方块,那么一个人读了很多小说,其他领域几乎没有涉足,他只容身在小说这一小小的方块里。而另一个各领域书籍都有涉猎的人,脚下则由很多个小方块合并成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因此可以自由地走动的范围大得多。
那么如果有些领域的书实在不爱读,怎么办呢?作者的建议是同时阅读多本书,每次少读几页,实在读不下去的时候换另一本书。
这样不仅可以将一次大任务拆分开来,降低心理上的难度,而且还有助于你喜欢上读书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原来当我们做完一件事感到十分快乐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刺激大脑想要再体验一次刚才的行为,因而使得想要做这一行为的回路得到锻炼,从而让我们对这一行为成瘾并产生依赖。
在完成自己本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时,大脑分泌出的多巴胺是最多的。当我们原以为自己读不下去,结果却成功读完了这本书时,大脑就会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从而让我们喜欢上读书。
3.找到那些对自己影响巨大的书,反复阅读。
茂木健一郎强调,在这个有无数信息充斥的网络时代,尤其需要挑选出几本在自己心目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作品反复阅读,打造作为自己轴心的“教典”,让其成为人生不可动摇的支柱,他声称:找到了自己的“教典”,也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比起网络文章,书籍的产生流程要复杂得多,书写难度也大得多。每本书的作者都要运用自己全部的人生经历来慎重地写作,而且有图书经验丰富的编辑会帮忙把握内容整体的方向性,进行一系列的修改,不断的推敲和增删,因此和网络上大量的文章相比,书籍凝结更多人的智慧,是经过反复锤炼打造出来的文章。
其中,经历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书籍,通常在文章表达方面堪称巅峰水准,更具准确性与系统性,值得反复品尝咀嚼。
而古人早就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些书最初接触时可能觉得晦涩难懂,不易理解,但经过反复地熟读,书中表达的意思自然就可以理解了,所读到的内容也可以更好地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这样的阅读因为加重了大脑的负荷,或许使人感到疲惫,效率并不高,但正因如此,完成之后,大脑才会无比开心,并因不断被磨炼而得到成长。
不仅我们普通人需要找到自己的“教典”级图书进行研读,那些伟大的人物也是如此。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反复阅读过《堂·吉诃德》,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死之前还让人拿来他最爱的《伊索寓言》进行阅读。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阅读真的是一个人迈向聪明智慧必不可少的一步。而且,正如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中所说的,书是照见自己成长的镜子,人成长了,书也会成长。但人要想成长,首先离不开书的滋养。
捧起书本开始读吧,有了正确的方法,再加上持之以恒,你必将踏上通向聪明智慧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