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大暑极热,几片点缀在天上的云被骄阳炙烤的有气无力,安静的城市里再也寻不到人头攒动。少数人驾乘着汽车,大部分人躲在路边的店子里吹着冷气,看着极少数还需要户外行走的人。
每到此时节,往年都会在草原上避暑。迄今近四十岁的人生只有三次是在南方度过大暑,一次是大三的暑假,那是为了考研复习。一次是去年要驻村扶贫,今年是第三次,因为学习。
按照二十四节气来算,大暑过后就要立秋了。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在顶热中终结了夏天。此时的一日,大半都是昏头昏脑,做事提不起半点精神。往前看,掰指头一数,有了盼头,也就有了与这酷暑斗争下去的勇气。
这二十四节气是个循环,不知道人这一生是不是一个循环。因为没有活过老年,不知道老来的境界,只是听说“复归于婴儿”乃是人生之大境界。
今天看书学习,看到一句李子勋先生的家庭教育金句,“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引发了自己一番自由联想,从自己在草原上的出生到城市里的求学再到工作,这一路走下来,自己对待人生的观念转变,确实在不断变化。
起初是因为父母的严厉教育而被迫学习,到后来为了争个输赢而主动学习,再后来找到自己的兴趣为快乐而学。工作之初,内心划定了一个好老师好学生的标准,为了达标而生活,后来发现自己更享受师生顺畅的关系而非什么以客观标准的步步为营。从最初担心学生的成绩,到后来牵挂学生将来的发展,再到如今思考如何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教育环境。不断的变化,背后是什么力量的牵动呢?
我在静思的时候,会看到汹涌澎湃的海浪。海浪到达高峰的时候,就会狠狠的跌落,回到大海之中,回到原初。我一次次的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似乎和海浪一般。
又或许是我非常担心物极必反,做事总是在寻找一种恰到好处。无论是什么领域的内容,我都有一股力量在拉住自己,不要“走火入魔”。
又或许是我更想从不同的角度去试探性的发觉,发觉我所看到的众相背后那个本源,而我不相信只凭一种方法就可以达到这个程度。
记得用了几年的时间思考何为一名好老师,那时只是从校园生活的这个文化环境中去做点滴功夫。虽然有些心得,却少了宽度和深度。一个不能引发学生生活模式发生改变的老师,是很难称得上是卓越的教师。引发学生生活模式的改变,让学生外在行为发生改变而更加适应社会,让学生内部心智模式发生改变而具备获得幸福体验幸福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归途。
教育不能只顾着对孩子做精深的培养,极阳之后便是转阴。一味的增加孩子身上的某些品质而忽略平衡,后果不堪设想。
还是那个问题,为什么考大学?
考状元的举人,以实现儒家理想的一批人,虽没有得到状元,却也有了一番作为;仅仅只是为了考上状元的那些人,虽有的得到了状元的头衔,然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