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会煮饭的人才明白,如何将零碎的食材做成美味的菜肴,其实关键的,往往只有几步。就如,人生。
翻开第一页,从高加林漫长人生荆棘的第一步--他被学校辞退开始,这本书就被赋予了黄土地和旧时代的沧桑,有种独特的闷。这种闷,是深厚的,带着黄土农民的喘息,像在风暴中挣扎的雷雨的前夜。
人生,每每提起这二字,仿佛看到年过七旬的老者捋着胡子的发皱的双手和笑意盈盈的似乎能看穿一切的面容。这无疑是个沉重的话题。而人生中的爱情又占据着不少的分量。但爱情,是最容易迷惑人心的。因为不确定遥远的未来是否能等得起当下的相爱,我们才有了在交叉路口的彷徨难决,有了患得患失,甚至有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和一刀两断的不知道谁给予的决绝。有时纠缠的爱情,让生命轨迹相交的人,都会因为各自遇见的某个人而对在乎你的人造成伤害。当刘巧珍遇见了高加林,伤害了一直以来站在她背后的家人;当高加林再度相逢黄亚萍,伤害了巧珍那份纯粹的真情,伤害了那个默默支持他的德顺老人......这些伤害皆不是故意,却每次都受着自己的指使。
一开始,高加林便深知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但却没有当农民的准备。他渴望摆脱贫瘠,摆脱这一抔黄土。这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那么他的错便是遇见爱情。“爱情是心中的暴君,它使理智不明,判断不清,不听劝告地向痴狂奔去。”对于爱情,高加林做的最大的一次人生选择就是,抛弃痴狂爱过的刘巧珍,选择和黄亚萍去南京。
在小说中,不甘于现状的高加林终于拥有了第二份新的事业,畅想着和怀有同样理想的黄亚萍在南京的天空下自由地恋爱,以为从此可以抛却黄土地的乡气,拥抱新时代的清新空气。然而,他心里描绘多次的彩色画卷始终难以与现实生活的黑白影像相得益彰。他无法逃避自己通过走后门进入城里工作的现实,尽管高加林其人足够优秀并有着普通人没有的才气和眼界。
“选择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既然选择了阳光就要接受天空会黑暗的现实。在高加林短暂又复杂的生活变迁中,有过坚持,有过失落,有过美好,可能因为美好太美好,现实太现实,才落成了他最后不过”泯然众人矣"的悲剧。
当他再度重逢黄土地之时,会觉得绕了一圈后,生活对他开了一个玩笑。坡上的那颗大树一点儿都没变,田里的人们还是扎着头巾,汗流到脚背,低头锄地。生活再度回到原点,只是那时,巧珍嫁了他人,亚萍远去南京,其实什么也没变,之前的种种不过是本应该有的结局因为高加林的出现而显现的波折,生活的轨迹经历疯狂的圆圈之后终于绕回了平淡的路线。德顺老人只是又苍老了一点,小桥边的树下只是再没有刘巧珍等待的身影。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什么是幸福?在德顺老人看来,有双栽过树、种过谷的双手就是幸福,在未来的几十年,还会有人在吃果子时想起那位栽树的老者,就够了。这是一位光棍老汉的独特体会,我们懂得莱布尼茨,懂得亚里士多德,懂得太多科学道理,却不懂这份最珍贵的被爱的幸福。
我想象过加林和巧珍再度重逢的样子。一位锐气不再的端正的教师,拿着旧书扶着眼镜,和一位提着草篮,颇显贤惠的乡村主妇相遇桥头。微微一笑,转身再见,就向彼此的人生这样简单地问候吧,希望没有我的你,可以过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