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侵蚀着海边坚硬的礁石,日积月累,岩石的外壳裂开、颜色变化,面目全非。正如人也难免遭受衰老的磋磨,被动的承受身体的每况愈下和精神的无力感。
衰老的标志是什么呢?答案五花八门:也许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手上的线依然穿不过针孔;也许是走几楼都要喘气,要停下来歇会才能继续;又或许是睡眠浅,醒的时间与清晨鸣叫的鸟几乎同步……
在我看来,一个人总回忆过去,是真的老了,即使身体没老,心也已老。这些人知道已经无法创造自己想要的未来,才会一直沉浸在过去。他们仿佛吹着只气球,气球膨胀着膨胀着,他们欣喜若狂地盼望它再大些,结果气球砰地碎了,徒留满地狼藉。
影片《痛苦与荣耀》把知名导演、小说家萨尔瓦多的过去与现实作为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贯穿整部电影。
萨尔瓦多虽然功成名就,但年迈的他疾病缠身,心情低沉。他渴望排戏和写作,却苦于身体的原因多年未创作新的作品。他常常恍惚中,回到童年时代。那他为什么如此低沉呢?通过他的回忆,原因一点一点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萨尔瓦多出生于一个小山村。村子虽小,却民风淳朴、风景优美。
白天,年轻女子们河边一边洗着洁白的床单,一边唱着歌、互相调侃。河流像古筝,河面上的细纹如丝丝琴弦。妇女们把洁白的床单浸入河水中,或用木棒捶打,或用双手搓洗。床单似乎是一双双纤细的手,用风格各异的手法在拨动琴弦。
这样的环境,能孕育出著名的艺术家,完全在情理之中。
即使后来萨尔瓦多搬了家,他们全家住在洞穴里,母亲夏辛妲对家居还是进行精心设计的。她请泥瓦匠把原来暗沉、粗糙的岩石外墙粉刷得细腻雪白,宛如硕大的贝壳。她又在家里摆放了许多鲜花和绿植,门帘由彩色的珠子串成,有人掀起帘子或者风吹过时,宛如彩色的瀑布在流淌。一般的农户人家,怎么会这么讲究呢?还不是母亲尽自己所能,想给孩子创造个好一点的环境呀!正是母亲的爱护,才没有扼杀了他的艺术天分。
夏辛妲也很有远见,她本能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送儿子去上学。而在当时,西班牙还是有不少文盲的。这点可以从帮他们家干活的泥瓦匠和女朋友口中得知。
两人对能书会算的萨尔瓦多惊奇不已,甚至愿意支付报酬请萨尔瓦多教泥瓦匠识字。
最后精明的夏辛妲提出了萨尔瓦多教免费教泥瓦匠,泥瓦匠免费为她家装修这样互利互惠的建议。
萨尔瓦多在神父挑选唱诗班成员的时候脱颖而出。从那时开始,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学习地理、生物等基础课程,他的时间全部被用来训练唱诗。他被神学院录取,但他讨厌去神学院。母亲却认为这是改变命运的机遇。他最终去了神学院,而从那一刻开始,命运这根针,以他的人生轨迹为线,把他的人生绣成了一幅双面绣,一面是痛苦,一面是荣耀。
毕业后,萨尔瓦多去了马德里闯荡,他在那里崭露头角,成为著名的导演和作家。但盛名也不能减轻他的痛苦。
他与出演他代表作的男主角不和,影片上映后三十年间从未联系。
与同性恋人有过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却最终分道扬镳。
母亲想照顾儿子的生活,提出来马德里和他同住,但萨尔瓦多觉得自己整天在外漂泊,无法照顾母亲,拒绝了母亲的请求。这个事件导致直到母亲去世,也没能与萨尔瓦多解开心结。而母亲的去世,更是使萨尔瓦多的心情雪上加霜。
他浑浑噩噩地过了很久,直到某天偶遇一个熟人,熟人提及了男主角的近况。
鬼使神差地,他重新和男主角取得了联系。他邀请曾经反感的男主角出演他的新话剧,演出很成功。
曾经的恋人恰巧重返马德里,也看到了新话剧,询问男主角萨尔瓦多现在的住址后,找上了门。分别多年,重聚使俩人都万分激动,他们喝酒聊天,恋人还请萨尔瓦多去他的家乡做客。
我觉得萨尔瓦多愿意和他见面,不是为了旧情复燃,而是为了解开自己的心结。比爱而不得更可怕的,是不甘心。纠结为什么我对他那么好,他却放手了。无缘的感情把消极的念头种在脑海里,它们迅速生长、接着腐烂,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早就该清理掉它们了,不是吗?
萨尔瓦多几十年里没有从这段感情拔出来,好在最终,他释然了。
萨尔瓦多受邀参观画廊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封泥瓦匠写给他的信。因为当时母亲没有把信给萨尔瓦多,这封信迟到了几十年,且再也等不到回信。然而信激发了萨尔瓦多的灵感,使他继续创作之路,重新找回了生存的动力。
人即使权势滔天,声名显赫,也无非是衰老、疾病、情欲三者操纵的提线木偶。唯有找到内心真正渴望的事物,才是手握利刃,能至少割断其中几根线,稍获平静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