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温了电视剧《康熙王朝》,其中描述少年康熙的一个细节十分有趣。当时,康熙与鳌拜斗法,经常被鳌拜挫败。每次康熙都会十分生气的回到住处,并多次被住处的门槛绊倒。气急败坏的康熙特意让苏麻喇姑把门槛卸掉。后来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中年康熙又让人把门槛安放上了,他觉得有了门槛才有皇家的气派。
现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看到门槛了。只有一些古城、寺庙之类的地方还能找到门槛的踪迹。门槛,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一种见证。它被赋予的含义很多。在风水上,门槛可以聚财、聚气、阻邪脏之物,使家宅或府邸能够平安昌盛。同时,门槛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代表了家宅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礼记》中有:大夫士出入君门,不践阈。即臣子进入君主的门户时,不能踩到门槛上。阈指的便是门槛。门槛一般被比作家宅主人的脊背。门槛越高,装饰越华美,对应的家宅主人也就越尊贵。
记得有次去古寺庙参观,有个庙门的石制门槛很低,我进门时没有注意就踩在了上面。当时,旁边有位老者及时提醒我,寺庙的门槛是不能踩的。那次之后,我对任何有门槛的地方都十分留意,并了解到在迈过门槛时也有很多说法。从此,遇到门槛总会犹豫一下,思考着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
这种实实在在的门槛,我们寻常百姓要迈过去是没有什么难度的。更何况这种门槛在当前几近绝迹。而另一种看不见的门槛却从不曾消失,并且贯穿我们的一生。像优质小学的入学门槛、高考门槛、北京上海户口这个门槛、有车有房这个门槛,甚至还有男生170cm这个门槛。
这些形形色色的门槛绝不是我们抬抬腿就能迈过去的。哪怕你来个助跑冲刺也不见得跳的过去。一个门槛分出了家里家外,一个门槛也划定了圈里圈外。
有多少父母在为了孩子能进入好点的学校费尽心思,迈过门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多少学子为了考入好的大学,埋头苦学,鲤鱼跳龙门;有多少北上广打拼的年轻人希望在那里扎根,迈过门槛,进到原住民的圈子;有多少适婚青年被有房有车这个门槛挡在婚姻殿堂之外;当然,也有不少男同胞被170cm这个坎儿挡在了心仪的女神对面。
门槛内外看似境况不同,其实并无二样。门槛外的人心里想的是面前的这个门槛,而门槛内的人也站在另一个门槛前,并和门槛外的人一样为此殚精竭虑。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不同,这里的门槛一个接着一个,门槛内外的人都想着迈过眼前的门槛。只要尚存一丝气息,便永不停止。
每一个站在门槛前的人,内心往往只剩下这个门槛,整个世界对他来说都已不重要。境由心生,门槛困境使人的心念都系于门槛之上,且槛槛相连无穷尽。只有出现在眼前的不是门槛,而是一堵墙时,那墙外的人才会少些妄念,多些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