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如铜墙铁壁,敌人自然无法撼动。可当一个人紧闭心门时,他将会裹足不前,饱尝痛苦。
如果当孩子关闭心门时他是什么样的呢?在平时的工作中我遇到了他们。
记得之前班里的一位男生,他是从外校转过来的,同学一说他, 或是声音有些大, 他立即就进入战斗状态:眉毛倒竖,怒目圆睁,锤头就攥起来,就像一只刺猬,竖起全身的刺,随时准备刺你.;老师生气地批评他时,他的眼神估计能把某个地方盯出一个洞.找其谈话,他特别强调那些同学语气太冲.
另有一位男生曾哭诉:同学对自己态度不好,老师批评他时声音好大……我曾找其谈话,他认识到老师批评他是希望他改正错误.但当再次面对批评时,他依然关注的重点是别人的态度,而忽略了批评的目的.
他俩有一个共同点,在评价别人时,看到的多是别人的短处.,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
原本我以为和他们谈话之后,他们能够豁然开朗:前者可以感受到同学们的友善,后者学会正确面对批评,如果事情做的不妥,改正就好.可当他们再次面对同样的情景时,依然是同样的做法.
后来,我就更多地观察他俩,并了解了他们的家庭情况,这俩孩子都是母亲独自带孩子,在家里脾气都挺倔,面对家长的批评,听不进去,还顶撞,甚至动手.
我不断地寻思着这事儿:他俩之所以特别再意别人的语气态度是不是因为他们母亲忙碌,父亲缺位,家中无其他成员而缺乏关爱?潜意识里希望别人对他态度都好一些?他俩成绩都不好,与母亲无暇管教有关,而骨子里他们也希望自己也能把学业搞好,可现实问题是自己也在努力,成绩不见好转,不少时候总遭人嘲笑,他们觉得委屈, 不知道如何做才能改变现状.于是渐渐失去信心而深陷泥潭.
而他们的母亲呢?只顾忙自己的工作,孩子已出现心理问题,即便发现,觉得孩子尚小,并没有重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心理体验不断地重复,孩子觉得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于是第一个孩子就为自己裹上盔甲,拿起长矛.第二个孩子觉得别人对自己态度不好,而忽略了批评的重点。久而久之,他们已不知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和所谓的不友好,从而关闭了心门。
理清了这些问题,我就在班里召开了一个微班会,让孩子们谈谈如何和同学相处,达成了互相关爱,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不嘲笑他人的共识;和孩子的母亲聊聊把孩子和工作的顺序改变一下,多和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当他们遇到问题时能用恰当的方式应对;在学习生活中,引导孩子多从正面看问题,多些正能量.把犯错当做进步成长的机会.
就这样四管齐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遇到相似情境,第一位孩子开始卸下“铠甲”,第二位孩子开始审视自己错在哪里……事情正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我明白,心路是最长的路,要让他们有能力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无论怎样,能让他们沉重的心门打开一些,我这个做老师的还是挺高兴的.就让我继续来当这个叩门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