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听了《批判性思维》,把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思考的艺术》找出来复习一下,这本畅销三十多年的经典帮我们了解思考的过程,培养思考技能,教会我们评价他人和自我认知,学习更好地与人沟通,表达观点。
叔本华说:“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我们的视野决定了人生格局的大小,想让视野更开阔,心胸更豁达,就要多反思自己的行为,深入了解思维模式对自己影响,打破不良的思考习惯,调整和改变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大部分是被动接受型的。老师说什么,学生记下,背了就能考到好成绩。而好成绩又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所以大部分孩子一般不会去质疑老师教的内容。这样的学习让我们对“批判性思考”非常陌生。也许到了青春期碰到孩子提出不同意见,家长和老师大多认为这是逆反。
其实,很多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这种质疑的可贵。当孩子有了疑惑,并且挑战传统,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他们具有思考能力的表现。对不同声音的宽容和认同,能培养他们的自信,激发创造力,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成长过程的问题。
“思考是一种艺术,他有自己的目标、标准、原理、法则、策略和防范措施。思考也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艺术,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重要的事都受自己思维习惯的影响。”正是基于这种思维习惯,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会倾向雷同,这大概就是平时说的“舒适圈”。到了现在的年纪,太多固有习惯很难打破。“行为上的果”其实因为“思维上的因”。
最近听倪海厦老师的课,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对你不了解的事,先假设他是对的。然后再用证据去论证对错。”我们对陌生的事物,会有本能的排斥,或者对权威又盲目的相信,这些都不是好的思维习惯。其实,思考的刻意练习首先在于多学习,多提炼,多吸收。
有个朋友问过我,看心理学的书是不是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说实话,很多书看的时候没记住多少。可能因为当时的心情,也可能是因为自己认知水平的有限。但无论如何,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或者有疑问的时候,读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而真正给了我很大帮助的就是不断地反省和思考。
《思考的艺术》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沟通方法“写作”。从内容输入到输出,思考成了重要的一环。因为这个过程,让我对原来看过的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书写过程中,不断整理自己的思维模式,找出那些负面的,消极的,或者不合时宜的思维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要深入理解作品的价值,就需要更多的思考。当然,也不能整日“天马行空”,只想“不作为”。缺乏脚踏实的学习,根基不稳,很难有收获,有进步。
每天听书,看书,写作,让我再次梳理自己多年的阅读习惯。从以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现在“温故而知新”,读书习惯的改变,正是思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