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礼拜和多年的老友在微信上起了一翻“争执”,肯德基和米饭哪个更好吃?
这位朋友在湖州市下的三四县小城工作,工作和他家的距离,每天开车来回大概五十分钟左右。最幸福的是,家乡饭菜的味道不再是他的魂牵梦绕,甚至偶尔一餐肯德基,都能让他开胃的食欲大增。
作为常年在外工作的我,早已对繁多杂乱的调味品堆彻出来油腻味浓的食物心生厌倦时,甚是怀恋家乡可口的饭菜,就像是一个难觅的知音。
当然也有用心做饭的店家,如我去年在临平偶然觅到一地道的家常小店,记得第一次点他家外卖时,再平常不过的炒胡萝卜和干锅茶树菇,胡萝卜用足了油量,味道不水,家常的味道,才能吃出的食物本真的香气。
不得不插一句,我真的吃到过,在炒花菜时加入方便面调料的黑暗料理,怪味真是难以描摹啊!吃到3分钟后,实在难以下咽,义愤填膺狠狠地给了差评,这样的店家简直是糟蹋食物!
后来,我也成了那家家常小店的老客了,觅食时老板有偶尔也会送个酱萝卜、一碟猪油渣什么的。以至于后来工作调动,实在想吃的时候,宁愿坐10多站的地铁,也要餍足饥肠辘辘的胃。
我有一朋友就职于食品企业,销售的是江南地区自然种植、养殖,秉承古法手作工艺的食材。
企业推崇的也是自然、手作、健康的饮食态度和生活状态。他们坚信让食材回归本真,才是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朋友说这是她就职于时间最长的一家企业,原因是公司生产出的东西是真的好吃还且还健康,从来不瞎添加,连防腐剂都没有,开封后存放最多不能超过三个月。
这让我想到,是不是到后来,人都会回归本性。
年轻时候血气方刚,要的是梦和远方。随着年岁的趋势和我们所接触的种种事物后,我们的认知、我们身体的感官、内在都会向我们回应,就连胃也在重新解读食材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平淡生活依然有不同的乐趣、依然很幸福。
前几天和公司部门总监聊天儿,他有着和实际年龄小太多的较好面容,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他,还是挡不住岁月的侵袭!
晚上回家后,我把近10年的照片,按着时间循序一张张罗列在电脑屏幕面前,那个脸部细纹啊!感慨良久!
去年下半年我经历了有史以来,工作上难以逾越的瓶颈,变得更为焦虑和惶恐。情绪也很敏感,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哭起来,此间我试着找前辈聊天儿,试着看不同领域的书籍...
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可能出现在我的心态和认知上。
我看到的世界是悲观的,是危险的,我所在的行业,会被碾压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吗?
我为了变得更厉害,去上各种课程,甚至还会读点哲学,我抱着一种值得尊敬、却又相当自大的心。后来我发现,我知道的越多就会越痛苦,为了变得更厉害是不会变得更厉害的,只有到了此时,我才会认真看待这些无用的学科。
而一个行业的浮沉,也不是我操心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任何一门职业,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就不会存在没有前途的问题。
我也因此放下了执念和变得友善,我开始慢慢理解别人,生活中的苦楚和种种的不得已,以及人各有志的种种选择。
后来我开始慢慢理解一位老友 — 她叫小云,小云有一位相恋5年的男友,不仅家庭殷实,人也聪明有趣,俩人感情甚笃。可能是对生活吃穿不愁的富贵闲人,无谓自己再去职场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了吧。以至于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谈话内容无非是反反复复的炒冷饭。
很久以后我才慢慢领会到,这也没什么不好,自己开心就好。我们的生活不是非要那么急迫不可,人生也不是非要有所成就不可的。
很多财大气粗,在普世看来是一个优秀的人,但他不快乐,并且以后也很难快乐起来了。
我们不想成为什么更好更优秀的人,我们只想成为我们自己。
前几天和她聊天儿,她说想生baby了,想安稳下来了。不知道是随着年岁发生的心境变化,还是他们的爱情确实该开花结果了!
我忽然有一点儿感动,多年的友情,见证了彼此最美好年纪中的起伏成长,那这孩子该叫我什么啊?干妈?哈哈哈~
记得去年年底我姐生baby,她说在生下baby的那一刻,辛苦又幸福。要知道她以前是不喜欢小孩的人啊,可能有些事只有自己处在那个位置了,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和深长的意味。一个人的年龄越大,对人生的理解也更复杂。
如文字表面拼的是华丽,遣词造句,实则拼的是阅历、思考、和内心的感受。有些道理,年岁自会交给你,并让你领悟的更透彻。如果说知识都是触类旁通的,那对万事万物经历后的感怀我认为也是相通的,并会形成串联式的粘结效应。
我开始慢慢理解了父母的不易,和他们所做的事自有其意图。
老妈年轻的时候,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美人一个。印象中老妈真正学会做饭时,是我十一二岁之后,当时父亲在浙江湖州的转椅厂工作,母亲那时专门去给父亲料理一日三餐。母亲每隔一两个月回来看我一次,走的时候拖着大包小包家乡的特产杂货。也是在那个时候,母亲才真正可以独自掌勺,并且厨艺日渐精湛。
那个时候放寒暑假,经常去老爸的所在的车间玩,车间的空气以肉眼可见的尘埃在头顶上空肆无忌惮的漂浮不散。工人们倒也会苦中作乐,互相侃着大山吹着牛皮,时间的消磨貌似也不会显的太漫长。
大概在三年前的正月间,我们一家出门拜年走亲戚,在亲戚家我爸碰见一个熟人,两个人像许久未见的老友一般,续了个把小时的旧。
我咋一看,觉得这人眼熟,后来我妈告诉我,是当年和你爸在湖州转椅厂一起工作的谁谁谁,
我为之惊奇,怎么老成这样?
10多年,怎么能不老?
岁月真是把杀猪刀啊,当年多么水灵的小伙子!
去年的时候,我也明显感到父母老了,老爸一米八的大个子,对事物变得妥协和温和,喜欢粘着我妈, 我妈去哪里都爱跟着。
我们家不爱过火铺张高调,农村向来尤为兴盛过度的人情礼节,有事情多反反复复的亲戚,也有八竿子打不着的邻居...
家里买房、重新盖一栋房、二婚、小孩考大学、16岁成人礼、老人80岁生日 ......轰轰发发惊艳四方的排场,可想而知这期间的人情往来了!
不喜欢无节制的铺张习俗,在2017年不亚于反感鬼马自嗨文案。
知乎搜索鬼马自嗨文案,最显眼的位置跳出 “为什么广告圈那么排斥自嗨文案”。
它们注重浮夸的品牌宣传,文笔表面的华丽和遣词造句,脱离了技巧和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目的,软文也写的硬邦邦的,拼阅历、拼思考、拼生活的感怀的文案少之又少。
直到后来我看到黄有璨老师的一篇文章,他讲了一个故事。
2017年的一天,他参加了罗永浩的锤子新品发布会,印象最深刻的,是老罗在临近结束时说出的一番话。
如果有一天,这款手机能卖到一两千万台,连傻逼们都在用了,你一定要记住,这是为你们而做的手机。
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满是委屈、不甘和某种妥协,也代表着某种选择。
老罗是一个极富情怀的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做出的东西,往往比较小众的,强调匠心、产品理念、用户体验、UI美观等。
但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怀揣着“匠心”的产物,会因为太过于精密隐晦难以被大众接受,小众的东西无法获得大范围的成功,需要更遵循当下,一些简单、标准化的基本逻辑,已被验证过更为稳定的商业和市场规律。
老罗最终做出了尊重商业的妥协与改变,市场和商业的力量,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大要不可逆转。
商业和匠心,总要有所取舍。既然选择商业,就要尊重市场法则和规律。
怦然一击,貌似打通了我对XX文案的疑惑、甚至有些藐视的态度。
打法粗鲁,却充分尊重市场法则和与之相应的规律,市场认可,大众愿意买单,就值得尊敬,依然闪耀着某些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