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非村。
太阳一出来,母亲就要晒被子了。
拉起晾衣绳,可以晒两床,再把那条光滑顺直的长竹竿架在院子的角落里,又可以搭上一条。枕头、褥子也得拿出来,用手狠狠地拍几下,啪啪啪,立马扬起一股白色的烟尘。
等到了晚上睡觉,身体就会被四面八方的气味包裹住。这是什么样的气味呢?就像风雪夜归的旅人,推开小木屋,摇曳的烛火照着热气腾腾的打卤面,忽明忽暗里还有一个小男孩,朝着你挤眉弄眼。
这是一种让人心安的暖意,被我们称作“太阳的味道”。它曾是我们年少求学时对家的想念,也是我们长大成人后努力延续的温情。
但晒被子这件事情却在一年前让母亲闹了个笑话。
那时候,我们刚到巴林,一个中东国家,弹丸之地。安顿好之后,母亲花了半天时间把阳台收拾干净,晒上了三床花花绿绿的被子。
没想到的是,半小时后,物业的工作人员就上门了,对着不会英语的母亲一顿比划,母亲仍然不得要领。等到我回家,他们又找我沟通,这才知道有人投诉母亲晒被子。
母亲自然觉得委屈,在她这么多年的人生经历里,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晒被子还能成为一件坏事,明明健康又实惠呀。
这大概就是文化的差异了。他们觉得在室外晒被子晾衣服,不仅不雅,影响美观,导致房子跌价,而且还被看成是贫穷的象征,因为你买不起烘干机。
母亲连洗衣机都不相信,对烘干机更是嗤之以鼻。而在外国,特别是西方,基本不会有人手洗衣服。我记得在伊朗的时候,为了找到一块洗衣服的肥皂,居然在超市足足转了一小时,可见一斑。
将换下的衣物塞进洗衣机,洗完之后再放到烘干机里烘干,或者更简单些,使用洗烘一体机,既省时省力,又消毒杀菌,这大概是外国人更习惯的生活方式。即便在租赁的公寓里也会有公共的洗衣房,花一点点钱就可以搞定一筐衣物。
比如《老友记》里,瑞秋和罗斯在洗衣房打情骂俏的经典场面,又比如《雨人》,兄弟俩在归途中,也是找了个自助的洗衣房,一边聊天,一边洗衣。
我们不理解他们,他们同样也不能理解我们。想象一下,当他们看到家家户户的阳台上飘着“各色的彩旗”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无人能评判孰优孰劣。
回国后的母亲仍然会在有太阳的日子里,晾晒一院子花花绿绿的衣物被褥,而我亦贪恋这股独属于太阳的幸福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