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游戏》系列作为一部反乌托邦式的电影,看完之后,评价分两个极端,一边觉得不错,一边觉得烂到掉渣。如果把它单纯作为一部科幻片来讲,对于抱着看科幻大片的噱头去看的观众,难免骂声一片,觉得影片打戏太少,故事情节拖沓冗长,很多人看到中间,基本上失去了耐心。如果抱着这种想法去看的人,注定是要失望的。如果抱着去看内容的心理,我觉得过程真的很享受,压抑,悲伤和沉重。
影片大受欢迎的一方面原因是,影片中主角都是以青少年为主,拉近影迷之间的距离;二来不单是简单的情情爱爱,叙述风格还是比较诚恳,作为十几二十来岁的青少年形象,他们始终难免受到脆弱、敏感、多疑、冲动、内疚、压抑、歇斯底里和反复无常等情绪的侵扰,具备了每个人青葱岁月的人性弱点,也正是这些弱点,显得他们更加真实。
很多人可能之前的英雄大片看多了,带有“光环效应”的眼光对待每一部电影,好像每个主角都得神通广大,单枪匹马独创龙潭虎穴方才看得过瘾,所以他们宁愿看大表姐手撕飞机,也不愿看她两眼泪汪汪。但是别忘了,他们才十几二十来岁,跟我们同样有着人性脆弱的一面,即使再成熟也有个限度。
在影片中,其实内容是大于形式的。由于受到太多快餐文化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去深入地思考一些东西,有些人还会冠冕堂皇的说,不就是看一电影吗?何必搞得那么麻烦,还要深入去思考,我看电影是为了娱乐,不是来思考人生大道理的,想那些东西有什么用。对于抱着这种想法的人,你还能说什么。很多人看电影的形式往往大于内容,口味刚好与影片所呈现出来的相反,不失望,不抱怨才怪。同时,国民欣赏水准比较低,这也就是为什么像《澳门风云》这种脑残片越拍越烂、看得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了,明星的扎堆也是国民素质要求的,只看脸就行了。
有压迫就有反抗。事情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但是戏里戏外,绝不是仅仅一场“饥饿游戏”那么简单,背后还隐藏更多的政治博弈。作为参与游戏和战争的人,都是政治下的牺牲品和棋子。就像凯特尼斯不仅活在斯诺的游戏里,她也活在奥玛·柯茵和Heavensbee的游戏里。斯诺利用她来平息民众的怒气,柯茵利用她来鼓舞民众的革命精神,而Heavensbee利用她杀了柯茵换取和平政权。却没有多少人像Boggs那样希望她能活的好好的,因为这是她应得的。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为什么凯特尼斯最后没有选择盖尔,而是选择皮特的原因了。盖尔远远没有凯特尼斯和皮特经历的多,他还没看透政治背后所带来的伤害,所以他选择了继续可以升官发财的政治之路,而经历沧桑的凯特尼斯只想找个男人来好好爱自己,所以她和皮特都不约而同回到了以前生活过的地方,他们只会想回归平静的生活。当镜头播到她和皮特坐在门里面静静看着外面下雨的时候,是那么的让人心碎。对我们长期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讲,这是多么平常得再不能再平凡的事情,对他们劫后余生的人来讲,他们想要的就这么简单。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一切就真的结束了吗?没有,因为战争已经深深刻进那一代人的骨髓里,即使在往后平静的生活里,还会随着一场场噩梦惊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