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就过了羞怯的年龄,但是还是受困于自卑情结。明明自卑地觉得自己没什么长处,可又觉得别人的目光无时不刻不在看着自己,以致做任何事情,未做之前就害怕遭到别人的嘲笑。你是不是有类似这样的想法呢?
自卑情结指的是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自卑情结不仅影响了一个人积极施为,还影响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本该去爱,却选择了恨,因为恨比爱容易,操作简单而且责任不在我,甚至让人更有力量。选择爱,要过伤害这一关,明明遇到过伤害,却要报之以琼瑶。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而是知识和智慧。
一个人要是没有具备直面自己内心伤痛的勇气,心灵不能完全舒展,人生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单是有勇气去克服自卑,我想一个人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吧。如果你准备好了一点勇气, 那么我就开始亮出《幸福的勇气》中的观点。
1. 由三棱柱揭示人的心
三棱柱状的纸的两面分别写“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通常不快乐的人(或是需要心理咨询的人)的眼里都看到这两面,脑袋里充斥着这两种人生态度。三棱柱的另外一面写的是“以后怎么做”。
哲人告诉青年:谈论“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以后怎么做”。阿德勒心理学被称为“使用心理学”就在于“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这一观点,并非是过去决定“现在”,而是你的“现在”决定着过去。
这个三棱柱揭示的心理令我脊背冒汗。因为我母亲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人,她的眼里看到的就是“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因此她一直生活得很不开心。她的负面情绪不止是她一个人的不幸,还会对孩子们产生影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母亲不良情绪的受害者,而我也把过去成长经历当作借口来逃避。使我痛苦的,我一直想要逃离的过去还在影响着我的现在。如果早点接触到阿德勒的心理学,一定会增添我摒弃过去努力把握好“此时此刻”的勇气!此刻袒露心声地承认这点,也是我增添勇气后的行为。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节。各位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受到自卑情节的牵制,当你意识到这点并努力克服,你的人生就会慢慢朝着积极的方向改变。
2. 父母老师和孩子人生课题的分离
按照阿德勒的理论,父母老师和孩子也要进行课题分离,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该干涉,教育孩子也不该采用“赏罚”的手段。这怎么听上去也不像话吧?!
这本书令我倍感兴趣的是有不少内容谈及到儿童和家庭教育。你们知道的,我对儿童教育怀有兴趣,是认真阅读了30本左右育儿书的老父亲。
哲人告诉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背后有其目的,孩子的问题行为都处于五个阶段之中。
第一阶段是“称赞的要求”。他们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进一步说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
第二阶段是“引起关注”。如果得不到表扬,起码要得到关注,反正我要与众不同。为此不惜做恶作剧,扰乱纪律,就是为了获得关注,比起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
第三阶段是“权力争斗”。用坚决不顺从来证明自己的力量,甚至会用不良的、破坏力的行为来挑战规则。
第四阶段是“复仇”。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代替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甚至宁愿被憎恨,即便是憎恨的感情中关注我,也比被无视要好。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们并不选择正面作战,他们的目标不是“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情”。
第五阶段是“证明无能”。对人生绝望,打心底厌恶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为了避免再次体会这种绝望就会逃避一切课题,认为自己是个傻瓜。
哲人指出,上述一切问题的根源只有一个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另一本书《亲密关系》中说,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这两者不谋而合。
老师和父母应该以什么态度去教育孩子呢?
要放弃法官的立场,教育者就是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就是再教育。把道理告诉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作决定。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识和经验,那父母就要提供给他们。让孩子学会自,自立就是教育的目的。
我这里谈一下我的观点。我觉得这种课题分离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会很难,试想哪个父母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他们的人生交由他们自己负责?也很难对他们做到不评价(既不表扬也不批评)。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即便如此仍然值得做,我们可以朝这个方向去做,能做到的程度取决于家长的智慧。
一个孩子源自自己内心的信念去成长,而不是为了他人的评价去努力,这是人格独立的表现。我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为我将来想要实现的愿望而努力,不是为了爸爸妈妈的表扬,也不是为了老师的奖状,这种自主的驱动不是值得培养吗?
对于当下孩子的意义更是非同以往,因为现在的孩子背负了太多的关注,精神上自觉不自觉地会受他人的束缚和牵制。孩子出生后依靠哭喊获取关注,这样才能生存,但是渐渐他们获取关注成了一种习性,如果家长不提供充足的安全感,进而帮助他们走向精神自立,他们虽然长大了,但是精神上还是个孩子。
多少成人的内心住着这样一个孩子,一直乞求着:求求你表扬我!
3.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
自我中心性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人一出生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对孩子来说是生存的需要,但是人成长后,如果不能脱离这个婴儿心理,那么他就没有真正地长成大人。
自立就是我们通过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懂得爱后,人生的主语就会变成“我们”,开始于爱人两人之间“我们”,慢慢扩展到整个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这就是阿德勒的共同体理论。基于这个理论,你与他人就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你的价值不在于得到他人的肯定,存在即是价值。
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的感觉。爱的勇气,也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
我想到一句话可以对应这个理论,叫小我大我无我人人皆是我,但是这真的好难啊!
阿德勒也承认这很难,需要不断经受“平凡日常”的考验。再难也要从我做起,这就是追求幸福的勇气。
道理懂了那么多,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我们人生最欠缺的就是改变的勇气吧。希望勇气两部曲不止增加了我们的智慧,还能增添我们面对人生的勇气!
细读经典,品味人生,做有趣味的人。来吧,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