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非首发
一首《西江月·梅花》被明朝杨慎赞不绝口:“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
那么,这首“古今梅词第一”的词到底长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在这阙词中,苏轼这样写岭南惠州的梅花:
玉骨冰姿,素面红唇,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
岭南惠州的梅花,自然一派冰清玉洁的风骨,根本不去理会周围的湿气瘴雾,这种仙子风度与生俱来,引来无数粉丝竞折腰。就连海上仙人也常常派绿羽小凤鸟前来探视芬芳的花丛。
这花中女神不屑于浓妆艳抹,总是裸妆素颜。可是天生丽质难自弃,即使这样,她一双红唇也令人心旌摇荡,游目骋怀。这是因为她情操高尚,直追云天,根本不会与普通的梨花想法一致。
这梅花,要颜值有颜值,要内涵有内涵,而且有情有义,义薄云天。这哪里是梅花,这分明就是一位美丽的兰心蕙性的女子啊!
恭喜你,答对了!
苏轼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女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是朝云美丽姿容和高洁人品的化身。
说起东坡的悼亡词,最著名的莫过于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了。这是苏轼为悼念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所写,王弗知书达理,与苏轼志同道合,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更像知心姐姐,给了东坡很多有益的帮助,可惜只活了26岁,英年早逝,这让苏轼痛彻心扉。
此后过了三年他续弦王闰之,这是一个温婉贤淑的女子,46岁那年去世。
朝云是苏轼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她出身低微,在12岁那年被送给苏轼做丫鬟,东坡亲自教她读诗书,习琴画。她天资聪颖,善解人意。某日,苏轼托着肚子问身边人:“知道这里都是什么?”众说纷纭,大多说是才学文章,唯朝云说“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听了哈哈大笑,颔首称许。因此,这位小苏轼26岁的朝云,不仅是红粉知己,更是灵魂伴侣。
在“乌台诗案”发生后,17岁的她安慰东坡的妻子,照料东坡的孩子,牵挂狱中的苏轼。这份患难中的真情让东坡感动不已,此后,苏轼几经宦海沉浮,朝云始终陪伴在侧,还和苏轼一起来到瘴雾之地岭南,最终病死惠州,真是“一生辛勤,万里随从”!只可惜“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
东坡慨叹梅花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梅花犹在,斯人已去,这对年届花甲的苏轼而言,是一种怎样的苦楚?
《西江月·梅花》蕴藉空灵,言虽近意深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包含了苏轼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念。这种含蓄隽永,质朴真挚,自然而然使它成为古今第一梅词。
梅花清幽孤介、高标雅洁,苏轼以梅花感遇咏怀,彰显了宦海沉浮、人生飘泊的深邃,梅花展现了词人孤芳自赏、雅逸自恣的性格志趣,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与世逶迤,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充溢着流放天涯的凄楚,迷惑与失措。
但是苏轼没有沉湎于此种情绪,他的另外几首梅花词,丰富了梅花的意象。
如《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好友王巩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歌姬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为苏轼劝酒。席间交谈后,苏轼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一眼望去,柔奴真美呀!“琢玉郎”天生丽质,“点酥娘”晶莹俊秀,天然一个美娇娘,见之难忘。
再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美。“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不仅没有击垮柔奴,反而让她归来后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完全是逆生长啊!接着写柔奴面带岭南梅香的微笑,苏轼“试问岭南应不好?”柔奴浅笑作答“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语惊人!柔奴容颜美丽,才艺出众,心胸宽广,气度非凡。
这首词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同时能印证他的这种特质的比如《定风波·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这阙词里的红梅虽偶露红妆,光采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冰脸”本色。“自怜冰脸不时宜”是苏轼的自我写照。红梅保持着闲心雅致,以孤瘦之姿与霜雪怡然相处,是因为心随物态,随缘自适。
“诗老不知梅格在”,回归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不在于青枝绿叶的有无,而在于环境的自适,心境的调整。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梅品,亦是梅格。
这里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不苟于世、洁身自守、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的映射。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这是梅花的品格,也是苏轼这位梅词大咖飘逸绝尘、开阔自适的灵魂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