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其感人的故事。
正式读这本书之前,已经听过两次这个故事。一次是在青城山上,阴雨绵绵,半山腰的农家乐里,只有我和另外一位姐妹两个人。我们坐在一家农家乐的桌边聊天,聊天中她讲了这个故事。一次是在一年开学的周会上,一位语文老师分享的暑假读物。隐约记得她们都提到哈桑的忠心和饶恕,或许是因为这正是这本书特别打动她们的地方。
打开书,在第一章第一页,看到了成都同辉国际学校的校训:“为你,千千万万遍。”原来,这句话来自这。这句话其实可以概括为整个故事的中心,一开始是哈桑对阿米尔:“为你,千千万万遍。”出于善良,对小主人的忠心、友谊 和爱。最后是阿米尔对索拉博,“为你,千千万万遍。”出于赎罪,亏欠、友谊、怜悯和爱。欠父亲的良心债,在儿子身上来还。这句话背后所包含的情感越来越丰富、厚重。
或许,在不同的人眼中,看到的焦点会不一样。我的两位朋友都把焦点放在哈桑的饶恕和忠诚上。而我看到的更多是主人公阿米尔的一场自我救赎。当然,我也被哈桑对小主人阿米尔的的忠心与饶恕深深打动,哈桑和索拉博悲怜多踹的命运也令我扼腕叹息。赎罪、忠心与饶恕,这三条线都是这个故事的很重要的主题。
我想特别谈一下赎罪这个主题。阿米尔对哈桑的亏欠最主要因两次事件。一次是为了得到那个蓝风筝,眼睁睁地看到哈桑受辱被强暴,没有解救他。虽然可以装作不知道,可是背叛一旦发生,无论对方是否知晓,关系都会出现破裂,因为装假的人心态变了。另一次是因为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亏欠和背叛的对象,栽赃陷害,赶走了阿里和哈桑。似乎觉得赶走了哈桑,便赶走了罪恶感一样。但是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和内疚感仍会时不时的翻出来,刺痛阿米尔的心。阿米尔的确是一个懦弱的人,但是他的懦弱从故事最后准备解救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开始,在曲折艰难的解救旅途中,在只身一人赴会阿塞夫的邀约中,在与阿塞夫的单打独斗中,一步步被自己战胜了。虽然最终得以逃脱是由于索拉博如同当年他的父亲用弹弓保护了阿米尔一样,用弹弓牵制住了阿塞夫,但是阿米尔已经尽到了全力,甚至愿意付上生命的代价。
或许是因为良心不安,太过亏欠哈桑,怜悯哈桑;或许是忘年交的朋友的鼓励;或许是对自己没有孩子的遗憾,或者应该说,这三者皆有之,阿米尔的心中燃烧起了勇气的火焰,最终成功找到并解救了哈桑的儿子,并带回美国养育。总之,阿米尔完成了一场人性中的自我救赎。
这样看来,故事算是美好的。至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解救了出来。阿米尔最终展现出了勇气,弥补了内心的亏欠。只是,这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人性自我救赎的根基稳固吗?我们自己真的这么可靠吗?这里面带给人的盼望是真实和确定的吗?还是只是一种懵懵懂懂的迷迷糊糊的,轻飘飘的感动或感觉?这里面的美好和盼望能给我们足够的力量战胜生活中和人性中的邪恶与困境吗?
或许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人,最终会与路易斯的《天路回程》中的约翰一样,当真正经历到落入绝望谷的境地中时,才发现那些来自智慧先生的所谓来自人的智慧最终是靠不住的。人没有可靠的能力拯救自己,因为人没有牢固的确定性,而却有太多的变数、太多的不确定性、太多无法掌控的东西。
还想谈谈教育和儿童。从家庭关系和教育上来讲,阿米尔的父亲太过严厉,花在小阿米尔身上的时间和精力都太少了,也不够接纳阿米尔。阿米尔表现出对写作的浓厚兴趣,并且展现出一定的才华和天赋,但是爸爸却从来不正眼瞧一瞧他写的东西,反而是父亲生意上的忠实伙伴,即阿米尔的忘年交欣赏阿米尔的作品,鼓励他继续创作。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讲,他是造成哈桑被强暴的间接凶手,如果阿米尔没有那么迫切,不需要用最后打败的那只蓝风筝去证明自己,赢得来自父亲的荣耀和接纳,或许阿米尔会勇敢站出来。虽不一定绝对能让哈桑免于一场灾难,但是他与哈桑的关系将不会破裂,他的人生或许又是另外的走向。接纳与鼓励孩子不应当是无条件的吗?孩子是上帝赐给父母的产业,量给父母的恩赐。不是父母藉以夸耀的资本、自豪的来源。
此外,父亲对孩子们的另一个伤害来自于他的言行不合一。他说偷盗是一切罪的根源。可是他却偷了阿里的妻子,生下了阿桑,偷走了阿里对他的忠诚,也偷走了哈桑本应得到的父爱与社会认同感。甚至由于他对哈桑的亏欠,以至有时候显得他过于关爱哈桑,却很忽略阿米尔,这些都在小阿米尔的心中留下了印痕。当阿米尔了解到真相的那一天,父亲的人设全部坍塌了,虽然一些事情得到了解释,却也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一个人的言行不一致,对最信任、最尊重他的人造成的伤害是最大的。但是,亲情是很复杂的情感,即便这样,那些贯穿在故事中的阿米尔对父亲的爱和尊重也不会从他心中被伤害打败,彻底消失。我想他是愿意原谅父亲的,尤其是到了中年,比较成熟的时候知道了这件事,而且那个时候父亲也已死去。
书中有一句话特别刺痛人心:“在阿富汗,有很多儿童,却没有童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刺眼,目光无法不停驻,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战争的硝烟中,在饥饿贫穷中,在生命得不到保障,在身体得不到保护,被塔利班的淫威侵蚀的环境中,童年该有的样式哪里有生存的土壤?可怜的孩子们!
我想,此书之所以之所以被人们如此重视和喜爱,是因为作者笔下的故事,虽然看起来平实,但细腻感人,而且把一个阿富汗平常家庭的爱恨情仇与阿富汗国家的历史结合了起来。历史成为这个家庭的大背景,影响着他们民族的存亡兴衰,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逃亡和避难。塔利班的凶残,911事件后美国对阿富汗的制裁,这些都牵动着全世界人的心。并且让人们了解到了阿富汗这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而在方面的文学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是少有的。
虽然故事中每次的高潮都是跟伤害或背叛有关,但是书里面贯穿了许许多多温馨的画面。追风筝比赛,与爸爸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后来又在逃亡美国后相依为命,以及阿米尔幸福的婚姻等等。所以书中展现除了多维的情感,情节跌宕起伏,动人心弦。时而被感动到热泪盈眶,时而又为主人公的遭遇哀哭。
故事的结尾,并不是小王子从此在新家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索拉博在短短的几年的生命中,经历了太多苦难和破碎,他的心要被医治、伤口要愈合、重新建立对别人最基本的信任,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