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一哥们在群里听到我辞职后,强烈推荐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带着消遣和好奇一口气看了20集,甚感过瘾。大致剧情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静安司司丞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详细剧情大家可以上优酷观看(目前只有优酷独家播放)。可能是恰逢刚刚辞职,我看后更多的感触是古今职场道理如此相通,正如《圣经》所写:太阳下没有新鲜事。
工作近20年,从事过很多行业、很多职位,但回头看看:很难找到每段职业历程中自己的目标。基本上只能做到别人有个目标,自己去执行,或者选择做与不做,很多时候自己的选择完全是基于对错,而不是基于是否有利于个人目标——因为自己确实没想过,至少没认真想过。后果自然就是只能被社会的潮流裹挟到某个地方,很难自己爬到某个地方。
而十二时辰中表达的各个角色不同,每个人为了达成目标,根据自己对相关人员关系、性格和行事方式的了解,设计了一套策略,反向驱动自己的高层。而在策略推进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时刻进行道德绑架,对错已无关重要,确切的说,一时、一事的对错已无关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把事情推向自己预想的轨道,是否最终能达到目标。
这可能是我很少见到文学作品中一个人从工具性的角色变为目的性的角色,所以一刹那之间有些触动。
很多作品中的人物,我印象中很少见这种转换。或者存在某种依据让你认为这种转变是自然而然的,类似于某种天选之人:工具人一直是工具人,主角就是主角。
当然,随着剧情的进展,发现兵卒草民也只是被达官贵人所设计的局在驱动,所以看到最后少许有些泄气。但至少我们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看到了每个人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理性的丰富个体,而不是任人摆布的或愚忠或莽撞的工具、木偶。亚当斯密说:“利己主义是人的一切经济行为的动机”,人在官场和人在职场,无不如此。
但身在职场,往往道理都懂,却知行不一,很多时候,我们判断人、判断事,往往是基于对错,而不是基于目标。以至于不管是同事茶余饭后,还是朋友偶尔小聚,经常会有祥林嫂式的抱怨和傻逼类的发泄之声萦绕不断。可发泄之后呢?看不惯-被虐-不平-看不惯.....恶性循环一年又一年,回头看,牢骚变本加厉,不安全感与日俱增,除此之外,薪酬、职位都没有大的改变。
所以边看十二时辰边再次问自己一个问了很多年的问题:我能不能基于公司大目标或者部门目标,给自己设定目标?不从对错考虑问题,而是从目标考虑问题,会不会有不一样?会不会最后成就了公司、别人也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