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张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战国策》的内容主要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但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实为败笔。但《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了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最终和荆轲浑然一体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荆轲刺秦王》需要注意的有这么一个细节:“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这个情况可能是刺秦失败的具体原因。荆轲所等待的这个人应该在他的计划之列,应该是刺秦计划中的一个可用之人,有了他,刺秦把握性应该更大,可惜因为太子丹的疑虑,荆轲就一气之下就提前出行这等于抛弃了自己周密的计划,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失败。刺客过于重名,这个导致了荆轲错误的选择。后来在大殿之上又拘泥于劫持秦王而导致功亏于篑。情势危急之下刺死秦王才是正确的方向。这真实成也荆轲败也荆轲。
荆轲凭一己之力,阻挡不了秦国扫六合而一统的历史大势,阻碍不了旦暮渡易水的虎狼之师。历史的车轮在前进,荆轲如那只螳螂,奋不顾身抵住车轮,在霎时,他的生命终结了,他的身躯被碾压,化成粉,飘落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也许是螳臂当车,也许是飞蛾扑火。但在那一瞬间,“飞蛾”得到光和热,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终不再留恋这个世界。没有秦宫的刀光剑影,他留下的,也仅仅是那个易水旁的背影。无疑,淡然走向死亡的人比淡然走向胜利的人更伟大。
历史的神巧便是那个同行者秦武阳。这不仅仅是一个助手,而恰恰是一个对比,两个人灵魂鲜明的对照。没有信念,即使年十二杀人的秦武阳也会恐惧。而微笑刺秦的荆轲更如一封郑重的国书,他的表现就是内容,他挥刀拼杀就是风骨的展现,他宁死不屈就是庄严的宣告,致壮士于死地的刀斧,又怎是仅仅砍在他自己身上的呢?但我们不知道该歌颂他还是诅咒他。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荆轲如何?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