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唐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赏诗·观史·学文】
张良,汉初著名谋臣。相传是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人。他的祖父和父亲先后五世为韩相,秦灭韩以后,他悉尽家财招募勇士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遂。尔后,隐姓埋名在下邳蓄以待变。后来,追随刘邦,忠心耿耿为刘邦出谋划策,解鸿门之急、谏刘邦立六国后、支持刘敬议迁都、帮助太子迎商山四皓,为巩固汉初政权立下汗马功劳。著名的“汉初三杰”韩信、彭越、英布都是在他的推荐下被刘邦重用的。刘邦曾经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明哲保身、功成身退。他是汉初著名功臣中惟一全节身退以享天年的人。有关他的事见于《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高祖本纪》以及《史记项羽本纪》等史籍中。
在《史记》的三十篇世家中,有五篇是关于汉高祖功臣的,留侯张良排在萧何、曹参之后,位居第三。在秦末的风云际变和汉初的政治风雨中,张良是一个典型的“王者之师”。他的一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勇、智、信、明。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圯桥时的吊古之作,集中选取了张良在博沙椎击秦始皇和在下邳避祸一事,突出了张良勇猛机智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他不畏强暴、热爱国家的“英风”的赞美与钦佩之情。
开头六句写张良与刺客行刺秦始皇的过程及产生的轰动效应。张良的祖父开地、父亲张平、分别为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王和悼惠王的相,所以韩被秦灭掉以后,张良不惜花尽家中财产召募刺客准备行刺秦始皇。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游,张良与刺客一起在博浪沙行刺,结果却错把随从车驾当成是秦始皇的了。行刺虽然失败了,但是却震惊了全国,张良于是更名换姓,逃隐在下邳。
秦始皇下令在全国搜索了十天,方才罢休。跟荆轲刺秦王样,张良的举动不一定正确,但是诗人主要从他的勇智方面看的:以秦始皇的强大和残暴,张良能够有胆量去行刺,不能不说是他的勇”;以秦始皇一国之君的威风,对张良的隐姓埋名却无可奈何,不能不说是他的“智”。况且纵然张良出于狭隘的意识去替韩报仇的,然而能够做到“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且在他行刺失败以后,他能够随机应变,体现了他的韧的战斗精神,这都是有别于其他刺客的。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从张良刺杀秦始皇及避难下邳的历史中过渡到现实中来,正因为有了张良的“智勇”,才有了诗人“钦英风”的怀古幽情。可是现实是什么样子呢?虽然自己就站在当年黄石公授兵书给张良的圯桥上,可是早已物是人非了。最后四句吊古伤今,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感慨,委婉含蓄,情韵悠长。
下邳是张良逃难避祸的地方,也是张良得遇黄石公传援《太公兵书》的地方,诗人身临圯桥感怀张良,不可能不想到这些事,但是诗人却以“曾无黄石公”一句巧妙带过,给读者留下了充裕的想象余地。有关圯桥授书一事很多诗人都有吟咏,如胡曾《圯桥》诗:“庙算张良独有余,少年逃难下邳初。逡巡不进泥中履,争得先生一卷书?”这首诗前两句针对张良刺杀不成隐匿在下邳的事,赞扬了张良躲避锋芒蓄以待变的明智之举,用一“庙算”说明张良的机敏。后两句则以张良忍受黄石公的轻侮为黄石公取鞋穿鞋一事为例,赞扬了张良能够忍辱负重的过人之节。
【学习词典】
〔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北古有下邳城。
〔圯〕楚人把桥称为圯。《说文》:“东楚谓桥为圯。”比较早把张良进履的桥称为“圯桥”的见于庾信《吴明墓志铭》:“圯桥取履,早见兵书。”后来“圯桥”演化为专有地名,即指《元和郡县志》上所说的下邳县南有沂水,号为长利池,池上有桥,即黄石公授张良素书之所。”怀,感怀,即“怀古钦英风”。子房,张良的字。
〔未虎啸〕指张良年少尚未成事的时候。虎啸,比喻有地位的人得以施展本事。《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孔颖达疏曰:“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常用“虎啸龙吟”比喻气势宏大威猛。如汉张衡《归田赋》:“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熊咆龙吟饮岩泉”中的“熊咆”与“虎啸”意同。
〔破产不为家〕破产,花费财物。不为家,不是为了个人私事韩国被秦灭掉以后,张良“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
〔沧海〕我国古代称东海为沧海。《初学计》卷六:“东海之别有渤濞,故东海也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椎秦博浪沙〕椎,一种捶击具,这里指用铁椎击打。秦,指秦王贏政。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原阳县境内,也称“博狼沙。”
〔报韩〕报答韩国,或者说替韩报仇。
〔振动〕振,通“震”,有震惊的意思。《史记》:“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
〔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一个传奇式人物,曾经在圯桥赠给张良《太公兵书》。徐泗,两水名。《水经注》:“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经城东屈从县南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
张 良
宋 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世大索何能为?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赏诗·观史·学文】
咏史诗离不开对历史内容的复述,但是又不能面面俱到,所以说一首好的咏史诗往往在材料的选择上和详略的处理上高出一筹。王安石的这首诗在这方面就表现出大家手笔。
全诗在张良波澜壮阔的事迹中集中选取了四件事,即博浪沙行刺、圯桥得书、固陵献计捕项羽和辅佐太子迎招商山四皓。与李白的《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相比,内容更丰富,咏史意味更浓。语言质朴,善于抓住史书中的精髓,用精确的语言在平实中表达诗人的评价。如写召募勇士时用了“倾家为主”,写藏身下邳时就说“举世大索何能为”,写固陵献计就说“捕取项羽如婴儿”,写辅佐太子迎四皓就说“为我立弃商山芝”,如果认真阅读《史记》,这些语言都不难找到。诗人写得如此自然、妥贴如顺手拈来,足见诗人高度地概括与选材能力。全诗不着一字赞美张良,可是当我们读完这首诗之后张良的忠义勇敢机敏多谋却一览无余。
在封建时代妇女是没有地位的,所谓的巾帼英雄更是风毛麟角,可是诗人却从张良的妇人相入手,这里表面看来是写实,实际上是有意与他的奇伟之计形成对比,同时也扣了孔子“不能以貌取人的观点。“五世相韩韩入秦”提示了张良的国仇家恨的渊源,为下文“倾家为主”提供了依据
张良行刺秦始皇失败后,隐姓埋名逃避在下邳。秦始皇在全国大规模搜捕了十天,却奈何不了张良。张良的安然无恙与秦始皇的徒劳无获形成对比,一方面表明张良的机敏,另一方面也反衬了秦始皇的残暴和不得民心
在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常常会在天子贵族身上附会一些神奇的传说,以示“君权神授”等等。张良在圯桥得黄石公授书一事就有这样的意味。实际上“一卷兵书做帝师”是不可能的,张良的成功有着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因素,所谓黄石公授书不过是对张良建奇功献奇计的一种符合封建意识的阐释而已。“秦书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两句,恢复了黄石授书的真相,表现诗人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胆识和魄力。
“固陵”一句,写的是张良在楚汉战争中献计立功的事。
汉四年(前203年)秋,刘邦驻扎在固陵,当时与刘邦相约一起围攻项羽的韩信、彭越等人没有如期而至,刘邦只好率兵“深堑而自守”,形势万分危急。张良认为楚兵即将被攻破,可是韩、彭二人尚未有封地,所以他们不肯前来。于是他建议“自陈以东缚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这样使韩、彭二人各自为战,终于在垓下合围彻底击败项羽。“固陵”两句,诗人以夸张的笔调,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王者师”形象,大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度。
“从来”两句,以“从来招不得”与“立弃”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张良的足智多谋。就连威加海内的汉高祖再三征召都不来的商山四皓,因为张良的计策立即放弃了采芝而食的隐居生活,而出山辅佐太子以成羽翼,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的呢?
最后两句,诗人抛开张良本事而写到了贾谊。贾谊在西汉有智囊”之称,说他“才能薄”绝不是指他的才华低。贾谊很年轻的时候就受到文帝的破格提拔,官事太中大夫,主管议论,他改革服色健全制度、确定官名、兴办礼乐,出尽了风头,因此受到了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及张相如、冯敬等人的嫉恨与谗害,最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此贾谊的“才能薄”是指他的不思进退,是锋芒太露。这里用贾谊的遭遇与张良归隐对比,从而赞美了张良居功不伐、功成身退的明智之举。有关张良的归隐求仙一事,许多诗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庾信《寻周处士弘让》诗:“试逐赤松游,披林对一丘。”李商隐《四皓庙》诗:“本为留侯慕赤松,汉庭方识紫芝翁。”
【学习词典】
〔留侯美好如妇人〕留,县名,故址在今江苏沛县东南。公元前197年张良封功臣,让刘邦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请求封留侯。美好如妇人。语本《史记》:“余以为其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五世相韩〕详见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
〔举世大索〕举世,全国。大索,大肆搜查。《史记》:“秦始皇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素书一卷〕指黄石公传授给张良的《太公兵法》,也叫《太公书》。相传是姜子牙所著。因为这部书是黄石公在圯桥上给张良的,所以也称之为“圯桥书”,如李白《酬张卿夜宿南陵见寄》:“身为下邳客,家有圯桥书。”圯桥书因而也是兵书的代称。
〔固陵〕秦县名,故址在今河南省太康县南。汉四年(前203年)秋,刘邦追项羽兵到阳夏(今河南太康)交战不利,被迫在固陵驻扎。
〔四皓〕秦末四个著名的隐士,即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人都在八十岁以上,须发皓白,德高望重。
〔商山芝〕商山,在河南境内,也叫楚山、商洛山,因山形像“商”字,故名。芝,紫芝,一种野生植物,可以食用。
〔绛灌〕绛,绛侯,周勃的封号。灌,灌婴,汉初大臣。初以贩卖丝绸为业,秦末农民战争中追随刘邦,转战各地。后来跟随韩信击破齐军,并击杀项羽。刘邦称帝后,任车骑将军,封颖阴侯。后与陈平、周勃等共同平定诸吕的叛乱,迎立文帝,为太尉,不久为丞相
博浪沙
元 陈孚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
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
【赏诗·观史·学文】
与其他咏张良博浪沙行刺秦始皇的诗相比,这首诗在立意上更新颖、更深刻,体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杰出的史识。虽然题为《博浪沙》,诗中也对张良的英雄豪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赞美,但是这些并不是诗人作此诗的归宿,相反它只是一个引弓|子,即由此引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是要防止人民的反抗,可是为什么还会有人用大铁椎行刺他呢?
这里诗人没有正面回答,却让我们回味无穷。“犹有民间铁未销”表面上是写秦始皇没有收尽天下的兵器,实际是在告诉人们反抗的火种是熄不灭的。收天下兵器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幼稚举动,想靠收天下兵器达到禁止人民造反的目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要想真正做到国泰民安,就必须实行仁政,杜绝暴政,这既是一种箴规,也是对秦始皇遭到人民反抗的教训总结。
胡曾也有一首《博浪沙》诗:“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虏诸侯。山东不是无公子,何事张良独报仇?”诗的前两句刻画了秦始皇南征北战统一六国的凶猛气势,接着指出秦始皇吞并各侯国以后许多英雄豪杰都在蓄以待变,可是你张良为什么不避锋芒独自去报仇?言外之意对张良不知乘时而作表示了不赞同。张良刺秦始皇发生在公元前218年,当时秦始皇正处于鲸吞六合的鼎盛时期,所以说诗人的见解也是很有道理的
此外胡曾《长城》诗的立意与陈孚这首《博浪沙》意同,可以与之参照阅读。其辞如下:“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学习词典】
〔博浪沙〕也称博狼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今县东南有博浪城,相传是张良与力士一起椎击秦始皇的地方。有关此事多有吟咏,如朱彝尊《彭巅道中咏古二首》之二:“博浪飞椎后,圯桥进履年。无人知偶语,况有素书传”张问陶《邳州道中感留侯遗事》诗:“椎车结履不踌躇,进退人间早自如。”
〔祖龙〕指秦始皇。裴駟《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章碣《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社稷〕本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白虎通社极》:“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后常用来借指国家。《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
〔十二金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人民造反,“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铁未销〕指张良和力士行刺秦始皇的大铁椎,泛指兵器。销,熔化。
子 房
明 顾绛
天道有盈虚,智者乘时作。
取果半青黄,不如待自落。
始皇方侈时,土宇日开拓。
海上标东门,长城绕北郭。
欲传无穷世,更乞长生药。
子房天下才,是时无所托。
东见仓海君,用计亦疏略。
狙击竟何为,烦彼十日索。
譬之虎负嵎,矜气徒手搏。
归来遇赤精,奋戈起榛薄。
峣关一战破,蓝田再麾却。
啧啧轵道旁,共看秦王缚。
既已报韩仇,此志诚不怍。
遂赴赤松要,无负圯桥诺。
【赏诗·观史·学文】
按照诗人立意,这首诗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共看秦王缚”,这里又可分三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是议论语,好比是议论文的论点部分。从“始皇方侈时”到“玪气徒手搏”为第二层,指出张良行刺秦始皇“用计亦疏略”,是负气之举。“归来”以下六句句为第三层,写张良参加秦末农民战争,终于实现了替韩报仇的愿望最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张良功成身退。
第一层诗人以议论入手,借《周易》之语和“取果青黄”的典故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太阳到中午时分,普照宇宙万物,但不久就要西斜,月亮圆后不久就要亏缺,自然界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时而新生、时而消亡,这是自然规律。天道如此,人事也是这样,“夫取果熟与自落,不过早晚旬日之间,然其难易美恶,相去远矣聪明的人应该等待时机、蓄以待变,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做事就像吃到熟透的果子一样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否则只能品尝酸涩,备受煎熬。
“始皇方侈时“六句,诗人没有紧承上面的议论写张良行刺事,而是先铺陈了秦始皇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陵墓及修筑长城、海上求仙等事。这样写的目的一是表明秦始皇正处于鼎盛之秋,暗示着张良在此时行刺秦始皇的时机还不成熟,是不明智的举动,这样即扣合上文提到的“取果半青黄”,又引出了“譬之虎负嵎,矜气徒手搏”之语,从而很自然地得出张良“用计亦疏略”的观点;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指出秦始皇虽然正处于鼎盛之秋,如虎负嵎不可侵犯,但是他的奢侈腐化,滥用民力,不务朝政,刻意求仙,会加速他的灭亡,这样即扣合了上文的“天道有盈虚”的议论,又暗示着果熟自落的时间不会长久了,从而引出张良在秦末战争中大显身手替韩报仇的事。
全诗的第二部分集中展示张良人格的另一面:居功不伐,功成身退。张良少年时代为了报仇而去刺秦始皇却失败了,可是在秦末战争中,他积极为刘邦出谋划策,最终帮助刘邦灭掉了秦国,实现了“替韩报仇”的志向。至此他可以问心无愧了,于是“遂赴赤松要,无负圯桥诺”也在情理之中了。
【学习词典】
〔天道有盈虚〕天道,天运行的规律。盈,满。虚,亏缺。语本《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另据《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取果半青黄,不如待自落〕在果子还未成熟的时候摘取它吃,不如等到它成熟后自己落下来好吃。语本《南史·陆法和传》:“侯景之围台城也,或问之曰:事将何如?’法和曰:‘凡人取果,宜待熟时,不撩自落。
〔虎负嵎〕嵎,也作“隅”。指山势险要的一角。负,即占据山势险要的地方。《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东汉马融《广成颂》:“负隅依阻,莫敢撄御。”
〔矜气〕自认为有勇气,负气。
〔赤精〕指刘邦。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有“赤精斩白帝,咤入关中”句
〔奋戈起榛薄〕奋戈,指起事。张良在投奔景驹的路上碰上了邦,因此就投奔他一起反秦。榛薄,本指草木丛生的地方,引申为幽僻的地方。《淮南子·原道训》:“隐于榛薄之中”高诱注:“聚木曰榛
〔峣关〕又称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今深草曰薄。”《楚辞·九叹·愍命》:“选吕、管于榛薄。
〔蓝田〕秦县名,故址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啧啧轵道旁〕啧啧,议论纷纷的样子。《左传·定公四年》:“会同难,喷有烦言,莫之治也。”轵道,亭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北。
〔秦王〕秦降王子婴
〔此志诚不怍〕此志,替韩报仇。诫,确实,实在。怍,惭愧。(论语·宪问》:“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遂赴赤松要〕赤松,传说中一仙人名。要,通邀。赴要,即赴约。《史记》:“留侯乃称曰:……今以三寸舌为帝王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圯桥诺〕黄石公在圯桥授书给张良时,曾相约十三年后在谷墙山下相见。十三年后,张良跟随刘邦路过那里,果然见到黄石,于是取而祠之"。
又呈咏子房诗因鍼之
清 陈确
子房未学道,椎秦若儿戏。
大索虽未得,滥诛岂胜计?
徒然助秦虐,奚裨报韩事?
慎旃勿妄陈,赋诗以见志。
【赏诗·观史·学文】
陈确的孙子陈福两次写《咏子房》诗呈给他看,表达了对张良行刺秦始皇的举动的赞美之情,流露出要效仿张良替明报仇的愿望。陈确因而写下这首诗,有劝诫的意思
开头两句,明写张良缺乏经验不成熟,把刺杀秦始皇那样的大事看得过于简单,实际上诗人也在告诫陈福,不要感情用事。“大索”两句意思是说张良刺杀秦始皇后隐匿在下邳,他虽然安然不恙,但是天子一怒血流成河,因为他的举动,导致秦始皇在全国大肆搜捕,造成了白色恐怖,其中有多少无辜的百姓被杀害呢?所以说张良的举动无异于助秦为虐,对韩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最后以大人告诫孩子的口吻说:“你千万要小心点啊,不要胡乱的发表见解。”语意恳切,体现了一个长辈对后辈的关心与爱护。
陈确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明亡以后,他一直隐居著述。对待反清复明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处以审慎的态度。
【学习词典】
〔鍼〕同箴,箴规,规谏劝诫的意思。
〔未学道〕没有学习到处理大事的方法。这里指在黄石公授给他《太公兵法》以前,尚缺乏经验和方法。
〔大索虽未得,滥诛岂胜计〕大索,大肆搜捕。滥诛,滥杀无辜。语本《史记留侯世家》:“秦始皇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奚裨〕奚,通“何”。裨,裨益,好处。
〔慎旃勿妄陈〕慎,谨慎。旃,犹“之”。《左传·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杨恽《报孙会宗书》:“愿勉旃,毋多谈。”勿妄陈,不要轻易乱说
〔见志〕表达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