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确定后,父亲又协助菲尔确定各项目标的具体指标和操作办法。在此过程中,有这样几个值得借鉴的做法:
首先,父亲重视实际测量得到的数字。虽然前面菲尔提到单个断路器周期大概是45分钟,但父亲仍然要求对这个时间进行实测,只有真正实测出来的数据才可以作为进一步分析的依据。
其次,父亲关注生产节奏,也即所称的节拍时间,公式为:
节拍时间 = 每天可用的加工时间 / 每天客户的需求量
这个值指在一个完美顺畅的流程中,平均多少时间能生产出一个产品(固定的价值)。比如,每月需要交货200个STR,每月有20个工作日=》 每天要生产10个STR =》 每个STR要4个断路器=》 每天需要40个断路器=》 由于每天工作8小时,中间有30分钟休息,所以一天有450分钟工作时间=》 即450分钟要生产40个断路器,平均11.25分钟生产一个。
引入节拍时间有这样几个好处:
1.节拍时间从数学上看是生产率的倒数,但他们的实质完全不同。每分钟生产0.0888个断路器这个数字对人们没什么意义。而每11.25分钟生产一个断路器,目标就非常清晰,而且节奏感强,在实际操作中步调不对时也容易发现问题。
2.节拍时间把目标和每日需求量绑在一起。按节拍时间生产,实际就是按交货需求来考虑生产,既不要多也不要少。在传统生产中,生产是由生产经理决定,为了充分利用设备,往往倾向于多生产,这样机器利用率会高,但过量生产必然导致库存。
3.利用节拍时间以及前面测量得出的单产品生产周期,很容易就可以计算出理想情况下生产线需要的操作人数(操作人数 = 工作内容/节拍时间)。比如实测得出生产完一个断路器的时间为42分钟,节拍时间为11.25分钟,则理想情况下需要4个工人。有了这个数字,就可以对单件流(一个工人一次只做一个产品)情况下,每个操作步骤的工作内容进行整合分割,尽量控制单步骤生产周期在节拍时间附近,这样就可以得到最高效的生产线。
在精益思想中,节拍时间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全书也多次提到。只是这概念往软件业挂靠似乎不大容易,毕竟,制造业在大规模生产时,重复作业多,找到节拍比较好理解。软件行业毕竟不同,如果用绘画或写作去隐喻软件开发,每次创作而出作品都是不同的,怎么可能像节拍操作这么精确呢?不过我还是感觉,两个行业差别虽大,似乎还是有一定联系。软件需求的开发时间虽然难以精确量化,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相对精确的计算法有功能点算法,粗略点的计算方法有故事点估算法、大中小估算法等。在Scrum中有团队速率概念,在精益看板中直接按卡片张数来画累积流图。这些方法在承认软件开发难以精确估算同时,也都认为在任务拆分时,对任务的相对大小进行粗略控制,也能使开发工作保持一定的节奏中,并且这种节奏能对整个研发流程控制起一定积极作用。对这些理念,思想上我倾向于认为其有一定道理,在实际操作中,也尝试去收集过一些数据。但很遗憾的是,一来没能长期坚持(没找到好的操作记录方式,而且一般立会后往往是处理事务比较忙的时候,其他事一干扰就经常忘记作记录),二来各种内外因素都可能导致团队速率发生大的变化。所以目前手里还缺少估算价值的实际证据。也因此,目前我们在团队中实际做需求估算更多还是为了让团队成员在估算操作过程中对需求理解达成共识,而不是为了得出速率。
然后,父亲提到了标准化操作,总是按相同顺序去完成工作会更有效率,更不容易忘事,更能够杜绝浪费,并且不让旧的生产方式死灰复燃。但要让标准化操作落实,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建立和实施标准化操作应是经理们最重要的工作;此外,他们还需要培训新来的员工遵循标准化操作,并且预估可能发生的种种问题;第三,必须认识到标准化操作不是强迫人去遵从一纸命令,它是一种工作的方式。你不能把标准化强加在人身上,必须要让人们积极参与,确实了解到标准化是最有效的生产方式,只有样,推标准化才是有意义的。解释完标准化的这些特点后,父亲又解释了5S概念,即:
1).整理(Seiri):整理环境,但它可以应用在很多不同的层面,包括过时的产品,人事问题等。整理,重要的是工人开始对他们自身的工作环境负起了责任。对于我们这些软件开发者而言,这可以理解为电脑文档系统的整理和文件存放的有序化。
2).整顿(Seiton):让工人们承担起管理自己工位的责任,请他们参与决策。整顿的目标是把机器和工具定位,以便最有效的运用。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这可以理解为重要软件安装到固定位置,团队使用统一的知识库、工具系统以便提升日常工作效率。
3).清扫(Seiso):清扫不是简单的打扫车间,它其实是重在维护(持续维护),以及保持一个团队精神的统一。这在我们这里可以理解为工作电脑中工具和软件环境的清理,如磁盘重整等以预防关键时候掉链子。
4).清洁(Seiketsu):是前面3个S执行后的结果。每次任务完成后要按规定把东西归位。
5).素养(Shitsuke):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这是其他几个S的核心。
标准化的价值我是很能够感受的,检查清单,标准化团队常用工具系统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而且,标准化也使得自动化成为可能,其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但正如书中父亲说过,标准化重在于让人们积极参与,要让大家在改变之初就了解改变的道理,只有这样,标准化才可能真正落地。做到这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说远了,我们经常就有7S检查,这里的7S和前面说的这5S是什么关系?7S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怎么理解?直接去问一线的兄弟,有几人能够直接说出?有几人觉得这些东西和我们日常工作息息相关?制定规章容易,把规章植入人心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