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便携性
各大厂商为了让手机减重1g而绞尽脑汁,为了让手机再薄1mm费尽心机,而用户依然在兴致盎然地挑选自己心仪的手机壳以及乐乐此不疲地消耗一张又一张的屏幕贴膜。
2.使用场景多元化
顾名思义,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其实是基于上一点的。这一点对交互设计提出了一些比较高的要求,要求交互模式能尽量满足可能的使用场景,比如在车上,走在路上,吃饭前等时间和空间的因素组合。
3.自身硬件优势(定位,拍摄,录音,陀螺仪等)
移动端设备发展到今天,集成了看得见的摄像头,指纹识别以及看不见的GPS模组、陀螺仪等组建,它们是开拓软件交互维度的好帮手。
4.屏幕尺寸
它很小,毕竟没有PC的显示器尺寸大,对信息的排版和归类提出了一定要求。
它很大,4英寸已经是一般人单手操控的极限,在往上就需要针对大屏幕的交互优化了。
5.网络质量限制
无线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毕竟还是低于有线传输,遇到切换2、3、4G信号的时候,意外断开网络连接的时候,以外断开网路又恢复的时候这些场景,如果反馈做不好,会把用户逼疯。
————————————2015年12月28日更新——————————————
3.自身硬件优势
还应该加上3D Touch,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给了灵感。
理论上,如果3D Touch的硬件能够做的足够成熟,足够精确,完全可以在屏幕的XY轴体系中创建出Z轴的空间范围...引用作者的原话『可以完成非常线性精准的力度提取』,翻译过来就是屏幕受到的力可以被检测到并显示或应用到实际情景中。
比如用手机屏幕称个重
比如赛车游戏中的油门深浅控制
比如乐器类应用的虚拟弹拨或敲打的力度(其实在3DTouch诞生之前的GarageBand中已经实现了类似功能,比如鼓得重击和轻击的音色变化,不知道原理是什么,可能是通过检测手指与屏幕的接触面积之类的吧...)
苹果这一次实现了交互设计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3Dtouch的功能运用只是皮毛而已...
不得不佩服苹果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