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侃录【15】
【原文】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译文]
薛侃问:“孔子为什么说上智之人与下愚之人不能互相转变?”
先生说:“不是不能转变,孔子的意思是他们不肯转变。”
[解读]
薛侃问的上智下愚不可移,出自《论语》: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人的本性都一样,但是习染不同,结果就变得不同,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但是,有两种人,不会被周围的环境和朋友习染,就是上智和下愚,这两种人。
什么样的人是上智呢,就是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安而行之,这样的人不会改变,学不坏,因为他稍微一偏离自己的标准,马上就不安,就不得劲,自动就调整回来。这样的人,不移,你想让他干点坏事,比登天还难。
孔子前面说了,生而知之为上,困而学之为次。困,就是愚。但是还有困而不学的,这就是“下愚”了。我们多次说过,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只要是知道该学习,然后去学习,之后做到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好同学!那真正的“下愚”,不是智商不够,是他拒绝学习,那就改变不了,进步不了!他可能智商还特别特别的高,一些亡国之君,比如商纣王,比如隋炀帝杨广,都是文武双全,超级有才的,但是——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智商高到足以拒绝别人的劝谏,不听你的;口才好到足以掩饰自己的错误,你还说不过他!
下愚不是智商低,是不学习。所以,王阳明说:“不是不可移,是他自己不肯移。”
这里说个关于曾国藩的轶事。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一天晚上,一个賊光顾了他的书房,正欲行窃,门“吱呀”一声开了,贼立刻溜到一个角落里藏了起来。曾国藩进来了。他点上蜡烛,开始挑灯夜读。书中的一段文章,曾先生反复朗读,看样子是打算将其记诵下来。角落的贼只得耐着性子等待,祈祷眼前的这个书生早点洗洗睡,自己好继续工作或者调换一下工作地点。
但是曾国藩明显精神状态很好,一点睡意都没有,反而有越读越兴奋的征兆。但过了很久,发生的一件事让这个贼再也受不了,他打算现身,宁可打破做贼的职业道德,也要教训一下这个让他看不下去的书生。到底是什么状况让这位贼兄如此奋不顾身呢?原来,曾国藩朗读的文章听起来并不太长,但是曾先生朗读了一遍、两遍、三遍。直到十几遍,然后几十遍,看样子还是没有记住,还在继续朗读同一篇文章,而此时,在角落里当旁听生的贼兄已经可以将这篇文章倒背如流了。
于是,贼兄的自尊心和耳膜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恨恨不平地想着,这种榆木脑袋般的货色,还要读书去考公务员。我这般聪明却要躲在他屁股后面做贼,天理何在啊?于是贼兄义愤填膺般现身,并狠狠批评了曾先生一顿,这个故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曾国藩的文治武功如何,现代市面上介绍他的书籍已经是汗牛充栋了,毋需赘言。但是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我们看不到一丝那位贼兄的身影,很可能还是在干他的老本行,但是也就是泯然于众贼矣。而曾国藩却成为清末中兴名臣,成为近代和现代无数仁人志士的榜样和楷模。
上述的这则关于曾国藩的轶事,其真实性如何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从流传下来大量关于曾国藩的记录中,可以看出,曾国藩从天资上来说并不是一个多么出众的人。但是他这个人正是通过立志自修,而达到直追圣境的一个鲜活样板。曾国藩是青年人最好的励志片,他也可以成为那些认为自己天生资质平平甚至低下而放弃对生命意义追求的人的榜样,他也可以作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的最好注脚。
看完曾国藩和小偷的这段故事,掩卷深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心底这样发问,同样是人,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大家能将这个问题参透,也就理解阳明先生这段话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