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不与原谅
今天,我和儿子在路口等红灯,目睹了一起吵架事件。事情不复杂,一个男子骑助动车,转弯速度比较快,碰擦了等红灯的一位女士。男子无动于衷地继续骑行,女子很气愤,便骂了起来,男子突然停车,折回头,不由分说,跟女子对骂起来。骂着骂着,二人动起手来,女子被重重地推到在地,事情的发生过程不过1分钟,我本能地上前搀扶女子。男子冲过来,继续殴打女子,一拳重重地击在我胸口,儿子看见了,冲上去要去推开那个男子。我赶紧拉住儿子。一位大哥走过来护住我们三个,制止愤怒的男子。过了一会,男子停下来,好像有点惭愧,又好像理直气壮,骑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几个人散了,我拉着儿子说:“咱们为他们AHOXI吧。”
儿子不解,说:“他们为一点小事就吵架,那个男的很坏,还打了你,我们为什么还要原谅他们呀?”
我问儿子:“你看到那个男的行为过激,你想不想他继续愤怒下去,再打别的妈妈吧?“ 儿子说:”当然不想。”
“ 那么我们就帮助他注入一些冷静的能量吧,AHOXI可以帮这个忙呢。“
今天的事件最终没造成什么损失,但是几年前发生在北京的恶性”路怒“事件,却让两个家庭家破人亡。一名男子与一名女子在路口由于让道的问题,发生争执,男子突然失控,把女子2岁的女儿举过头顶,丧心病狂地重重地摔在地上,最终的结果孩子不幸亡故,男子被判死刑。
试想,发生矛盾和纠纷的时候,任何一方肯原谅和宽恕,都可能防止事件激化,酿成大祸吧。
在我们自己的人际关系中是不是有时候也缺乏宽容和原谅?在您的工作中,会不会对某类事、某些人很不满意,经常抱怨?在您家庭的代际关系、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中,会不会总是在某些事情上发生争执,相互指责?
根据心理学家萨提亚的观点,人格特征分为5种类型,其中指责型人格的人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家庭中有个惯于指责的人,往往使家庭中形成“相互指责”的状态,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无法真正解决。
如果用因果论来解释,形成指责型人格与其生生世世的形成的习性有关,与其在原生家庭中、社会环境中习得的处理情感和关系的模式有关。
要想彻底改变性格中的暴躁、易怒、外归因等,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平衡,可以常常实践“不和不”。
不和不的三个要点之一就是宽恕与原谅。我们可以用Ahoxi来帮助净化内心、清理习性。
1、什么是不和不的宽恕
不和不的宽恕是于一切人和事不执着(无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彻底地宽容他人,原谅所有曾经伤害我们的人,原谅我们自己。不和不的宽恕也包括帮助他人请求原谅。让宽恕来清理习性和内心的尘垢。
那些惯于内归因(归咎于自己)的人,更需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宽恕自己。
那些惯于外归因(归咎于他人)的人,更需要原谅他人。
2、为什么别人伤害了我,我仍然要宽恕他
这是因为当伤害发生时,在受伤害者的意识和潜意识中都留下了伤痛,这些伤痛常常会以怨恨、痛苦、愤怒、报复欲、仇恨等情绪积压于我们的潜意识,时不时干扰我们,让我们反复地处于怨恨、痛苦、愤怒的无明之中,让我们一次次地成为“受害者”...当我们不和不的时候,彻底放开了对过往的执着,出离于粗大的情绪和感受,这便是真正的宽恕。我们不仅宽恕了别人,更是放过了自己,洁净了我们自己与宇宙一体的能量场。
3、如何应用Ahoxi来宽恕
我们不仅可以宽恕他人,也可以帮助他人请求宽恕。要知道,在人类共同意识层面,并无你我的分别。
具体做法是简洁的:默念Ahoxi。也可以配合忏悔或请求原谅的词句。
比如:我今天在骑车拐弯时,不小心碰到了一位女士,为此我为我的不小心和鲁莽请求她的原谅。Ahoxi……Ahoxi……
或者:我为刚才发生冲突的两位请求忏悔,请求共同清洗人们的暴怒,怨恨等等习性,请求用宽恕和宽容替代一切争执,怨恨,请求于一切不执着。Ahoxi……Ahoxi。
我邀请您在您的公司里和家庭里实施您的不和不与宽恕。从我们自身做起,做个心胸宽广的人。
每日分享——唯止息,唯给予:2019.1.12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不和不,你也可以叫空性,叫涅槃,叫实相,都是名字,并不是重点。 如何来学习和体悟? 1、要具有先行后知的信念 (1...
- 关于”不和不”的三个工具 龙魄的教法非常简洁:以不和不于一切。 根本上,一切本无含义和意义,唯止息,唯寂灭。消散我...
- 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不和不” 我们每个人都有人生使命,也就是我们️需要毕生努力去完成的任务。在心理学里,无论是马斯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