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迭代的复杂系统确实更难治理,各种评估方法和标准出来之后,会看到非常多的问题,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很多都是不能忍,必须要去修改的,复杂系统对应的业务又比较重要,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做架构治理度量只是辅助手段,还是要从业务痛点入手,对问题进行优先级排序。因为只有站在业务视角来看,优先级才更有价值,有些代码和架构烂到不行,但需求很少,基本不改,线上问题也不多,当下修改的优先级就非常低,甚至是没有必要的。
业务价值较高的优化动作大多涉及架构和组件级别的设计,一旦要做优化,动静都不小,而且都是底层改动,涉及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业务模块,如果准备做不充分,基本都是一通治理上线就出大问题。这种优化不能急于求成,前期准备要做好,要按一定的节奏来:
- 首先要有方案的可行性评估,效果评估,至少要找一个最复杂的场景做一次验证,避免真正开始做之后才发现大量未知的问题。
- 其次是要有试点,方案上不能一次全部完成再上线,而要小步迭代,逐步验证优化效果。
- 最后还要保证有可用的回退机制,上线产生问题后,随时可以回退到可用版本,不至于影响业务。
代码级别的设计,即便做的很好,业务侧效果并不那么显著。优化主要依赖于日常的实践,这个要先定规范和标准,做好把关,先保证正在进行的要符合规范,逐步改善,是个长期活动。但代码设计也非常重要,只有好的代码设计才能支持架构和组件级别的优化,具有可行性且成本可控,否则重构的成本可能比重写还大,不如推倒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