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儿童社交: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
5-1儿童的四种社交类型
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
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经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儿童同伴交往关系会自然地呈现四种类型: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
受欢迎型儿童的特点:积极主动,在交往中表现出积极友好的交往行为,愿意分享,能被大多数的同伴接纳、喜爱。这类儿童约占14%。
被拒绝型儿童的特点: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是经常表现出不友好的行为,如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抢夺玩具、大声喊叫、喜欢推打等,攻击性强,总是制造分裂,所以他们在同伴关系中总是被抵制的那一类。这类儿童也约占14%。
被忽视型儿童的特点:不喜欢交往,常常独处或一个人活动,在交往活动中表现出退缩或畏惧,徘徊在同伴关系的边缘。这类儿童约占20%。
一般型儿童的特点:既不特别主动、友好,也不特别不主动与不友好。这类儿童约占52%。
帮助“被拒绝型”与“被忽视型”儿童交往的方法
被拒绝型儿童并不是不愿意交往,他们的问题往往在于对人际交往技巧不敏感,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对于“被拒绝型”孩子的干预核心就是“共情能力”,也就是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在这里,我教大家一种方法——“角色转换法”(移情训练法)。这是一个让孩子和父母相互转换角色、相互扮演的小游戏。
案例:有一个7岁的小男孩,是个典型的被拒绝型儿童。上课的时候,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他在下面要么走动,要么就去打扰前后左右的同学,要么就把桌椅弄出点儿声响。跟小朋友交流的方式主要是打或者咬,在午觉的时候自己不睡,还弄得宿舍里其他小朋友也不能入睡。
针对这个孩子的问题,我让家长和孩子做了“老师与学生”的游戏,妈妈扮演学生,孩子扮演老师,把学校里老师讲过的内容讲一遍给妈妈听。孩子在模仿老师上课的时候,妈妈总在下面弄出各种动静,孩子明显变得有些愤怒,说妈妈这个学生不听老师的话。家长引导孩子要把自己的体验与学校老师的现实情绪联系起来,比如说:“刚才妈妈看到你这个小老师很生气,是不是因为妈妈上课的时候不乖?”孩子点点头。“那你想想你自己在学校上课的时候不乖,不听老师的话,那学校里的老师是不是和你一样也很生气?”接着还是妈妈扮演学生,孩子扮演老师,不同的是妈妈从一个调皮的学生变成了一个懂规矩的学生,孩子的情绪则有了明显的好转,这个时候家长也需要对孩子进行引导,比如说:“妈妈看到你刚才很开心,是不是因为妈妈上课很乖,很听老师的话?”孩子点点头。孩子在扮演老师的过程中,可以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和感受,让他清晰地感受到怎么做才能成为受欢迎的人。
移情训练法是通过提高孩子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直至引起共鸣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儿童摆脱自我中心,促进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在做移情训练的时候,家长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移情的基础是自己有深刻的体验,创设的情景是孩子熟悉的社会内容,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第二,不断变换移情对象的身份,以训练孩子对各种不同人物的情感体验,扩大移情的对象范围;第三,在移情训练中,家长要与孩子一起进行训练,家长的移情能力和态度将影响整个移情效果。
被忽视型的孩子,他们的问题是安全感不够好,不敢与其他的小朋友交往,在陌生的环境中需要更长的适应时间。所以,对这种类型孩子的干预核心就是构建他们的社交安全感,让他们逐步适应一些陌生的人和环境。
构建游戏就是一个好方法!
就是通过想象和造型活动构造建筑物的形象游戏,是一种创造性游戏,搭积木就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空间知觉力、同伴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我们每个家庭中可能都拥有许多构建游戏的材料,比如积木、积塑、废旧的金属部件、户外的沙土等。构建游戏训练在室内和户外都可以进行。
案例:有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是一个被忽视型的儿童,不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表现出畏惧和退缩。刚开始进行训练的时候,我让孩子的家长用家里已有的材料构建火车、花园、围栏等,同时引导孩子对火车、花园、围栏进行描述,然后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城堡、公园、游乐场等的构建,让孩子对城堡、公园、游乐场进行描述。当孩子熟练后,邀请几个小朋友一起到家里来进行构建。
有一次,一个家长在培训后,根据孩子的想法邀请了三个小朋友来家里一起玩构建游戏。
孩子们分完工后,家长就在旁边静静地观察,在适当的时候推进游戏。在孩子们搭完以后,引导小朋友一起欣赏自己的成果,对搭建的游乐场进行描述,并讨论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构建游戏可以让那些被忽视型的孩子,不必一开始就面对直接的人际交往,而是和其他孩子共同面对一个游戏场景,循序渐进地适应。孩子在家里能和其他小朋友完成构建游戏后,就可以从家里走向户外,进行更多的构建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