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儿童游戏其实就是学习
我们都听说过,6岁以前要让孩子多玩游戏,少去参加那种正儿八经的学习班。
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不是玩,而是他们的工作,是儿童探索世界和全方位发展的重要活动。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来训练自己的感官,学习如何使用肌肉,协调运动当中的视觉与身体的配合,并且习得新的生活技能。打个比方,如果你在跟孩子玩搭积木的游戏,当他跟你说“我搭得比你高”的时候,他就开始形成数字比较的概念了;如果你带孩子到海边去玩,你们一起用沙子堆城堡或者挖隧道,他跟你说“我来挖这边的隧道,你把那个房子建好”,这表示他在学习社会技能。所以,这个时候,你一定要给予他充分的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和发挥,千万不能用你所谓的好与坏的标准去判断。
一位家长带着一个小女孩在玩消消乐的游戏。这位家长总是在说:“宝贝,点这里,就可以消除得多一点儿。那个不对,是这里,你听到了没有?”结果弄得小女孩非常不高兴,有几次都要哭了。这其实就是在阻碍孩子的工作。孩子玩的结果好与坏,根本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有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从时间上来说,儿童的游戏会经历四个发展过程。
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的游戏,称为功能性游戏。这种游戏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它是由重复性的肌肉运动形成的,宝宝用手反复地上下挥动,把球从这一头滚到那一头,或者拍皮球,都属于功能性游戏。一般来说,3岁之前的小朋友都以这种游戏为主。
等他们成长到3~5岁的时候,原来那种动动身体的游戏就没那么有吸引力了,他们会更倾向于借助工具或者玩具来游戏,比如说搭积木或者用蜡笔画画之类的。年龄越大,他们的游戏作品就会做得越精细。
到了五六岁,随着儿童语言的发展,他们又会开始痴迷于第三层次的活动,即假装游戏,例如,一个小女孩抱着小熊说:“乖,熊宝宝,妈妈会照顾你的。”或者一个男孩把家里的毯子披在身上,跑来跑去说:“看,我是超人!”当你家孩子开始这样玩了,说明孩子的认知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他们开始用符号来代替真实世界中的人和物了。
一般孩子上小学以后,才更适合有明确规则、有组织的“正式”游戏,比如说跳房子、下跳棋、大富翁等。我们社群有家长说:“我家孩子玩游戏的时候老喜欢耍赖,输不起。”你考虑的可能是你家孩子好像不能承受挫折,要加强锻炼,但实际上,也有可能是他的年龄还不适合玩规则明确、有输赢和冲突的正规游戏,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循的意识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输不起;也有可能是玩了不适合的游戏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