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社会性游戏和社会性游戏
关于游戏,大家可能还有一个问题。孩子能够跟其他小伙伴一起玩,就是社交能力强,喜欢独自玩就有可能是社交能力差,或者他们有某些方面的障碍。其实,这种固有的看法是有问题的。我们把孩子不和别人互动的形式叫作“非社会性游戏”,而把大家一起参与的游戏叫作“社会性游戏”。有很多学者认为,有一些非社会性游戏,比如说单独游戏,或者是和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但互不干扰的“平行游戏”,这两种游戏方式既能培养孩子的认知、心理、社会性的发展,又能够发展他们独立的活动能力。
超过2/3喜欢独自玩耍的孩子具有更好的社会性和认知能力,并且这些喜欢自己玩的孩子更有主见以及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当然,还有一部分儿童玩游戏的时候不喜欢说话,或者是只喜欢看着别人游戏而自己不愿参加,这些孩子可能真的是因为害羞,所以还不敢参与到大家的游戏当中。但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主观地觉得“我家孩子不敢和别人玩”,所以我一定要让他参加才行,于是就采取了各种强制手段,有时候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让孩子对参与活动更加恐惧。心理学家斯宾内德就发现,那些喜欢沉默游戏的孩子虽然有些害羞,但他们在社交当中并不一定会被别人排斥,而且他们会表现出更少的儿童行为问题。所以,不需要马上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其实,站在旁边看别的孩子玩,就是他们加入的前奏,如果我们不去干预,他可能早就迈出第一步了。所以一定要记住,对儿童的游戏多观察,少插手。
如果你真的想提高孩子的社交水平的话,那就要记得在4~6岁这个年龄阶段,多陪孩子玩“假装游戏”,按照他们的规则来进行角色扮演。比如说你家儿子说,今天我想当爸爸,你来当宝宝,你就要和孩子配合,扮演成宝宝的样子,然后可以做一些夸张的表演,而你家孩子也肯定会按照他自己的理解来扮演一个爸爸。这样的活动要经常进行,比如说你们可以模仿医生看病的过程,从整个挂号、问诊、开药、治疗都用模拟的形式来演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喜欢这种类型的活动。经常玩“假装游戏”的孩子和那些不经常玩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合作性更强,受欢迎程度更高,而且更容易开心。
如果你自己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玩,也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这个心理特征——“假想同伴”。到3岁以后,儿童除了在现实生活中交朋友外,有很多时候会出现一些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朋友。比如说,你家孩子一直都想拥有一只小狗,但是因为条件所限一直没能养。对于一些他想要拥有但是又得不到的东西,他就会假装自己已经有了。可能他会跟你说:“我有一只小狗,叫作小白。”
当你发现孩子有这种假想现象的时候,尽量不要去纠正孩子,一个儿童拥有假想的伙伴并不会让他分不清想象与现实,而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那些实现不了的愿望。它们可能会分担孩子的一些犯错的压力,比如说你问:“是谁把冰箱里的冰激凌偷吃了?”他可能会说:“是小白干的!”在孩子恐惧的时候,他还会说那个假想伙伴“大笨熊”一直陪着自己。所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假装这个角色真的存在,让这个虚拟人物一同来守护孩子。
研究表明,与那些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相比,有假想伙伴的儿童会显得更加开心,而且喜欢与人合作。他们不仅不缺朋友,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和坚毅的品质。
总结
游戏是3~6岁孩子的主要任务,我们应该按照孩子不同的年龄来安排适合他们的专属游戏。孩子喜欢独立游戏或者是群体游戏,并不能预测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如果你希望孩子的社交能力能更好地发展,尽量多抽出时间陪孩子玩“想象类的游戏”。因为有大量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告诉我们,多让孩子参与游戏,要比把他们扔给电视机有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