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的“碳中和”的冬奥会已闭幕,但无数人脑海中犹记开幕点火仪式中手持式火炬“飞扬”的创新。作为首个零碳氢能源火炬,“中国花样”技惊四座。
前有氢燃料火炬、后有千辆穿梭在各奥运场馆间的氢能源汽车,氢能就这么华丽丽地成为本届冬奥会绿色能源的冉冉新星,得到万众瞩目。冬奥会虽已闭幕,但氢能的大戏正徐徐拉开。大规模示范和应用清洁能源之一的氢能(注:国家已经认可氢能的能源属性),将有助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并推动全球氢能的产业化进程。
氢作为元素周期表上第一位的化学元素与氧结合后生成水,这是最简单的化学反应却使氢能作为非碳能源成为清洁能源家族的新宠儿。源自工业副产品或水电解方式制取的氢气通过高压气态、低温液态等方式运至加氢站,后由加氢站加注给氢燃料汽车,后者再通过氢燃料电池的工作获得动力并消耗车载高压储氢瓶里存储的气态氢气,直至下次加注,这是氢能的“制、储、运、加、用”产业链,上游还可以链接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下游还可以延伸至再电气化及分布式储能。
双碳背景下,氢燃料汽车对交通领域的脱碳减排优势非常明显,表现在几个方面:
1. 相对于燃油车和电动车,氢能源汽车在全生命周期内的排放更低甚至可以做到零排放,比如在行驶过程中只排放水,没有其他任何物质,清洁环保;电动车虽然在行驶过程中也可以做到低排放但其电池的生产和回收污染一直被诟病;
2. 氢能动力性非常优秀(助力航天不在话下),如今的技术已经实现一次加氢行驶里程几百到上千公里,几乎没有电动车的续航焦虑;
3. 加氢时间短,通常只需要几分钟时间,与燃油车类似,与电动车相比大大节省时间,比换电式电动车相对方便(前提是加氢站足够多甚至更多);
4. 氢能源汽车无惧严寒,比电动车环境适应性强。据称,本次冬奥会期间使用的氢能源车已经能够做到零下30度以下的冷启动并且对于续航里程没有影响,有机会在我国北方地区大放异彩;
当然,氢能源汽车也面临着一些技术攻坚和安全挑战。美国、日韩等国经过多年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现已进入商用阶段而我国距离大规模的商用尚远,仍需继续推进例如加氢站数量提升、储氢瓶技术突破、高效运氢方式等挑战,但毫无疑问,氢能源汽车发展将成为潮流选择。下期我们将更多了解氢能,共话氢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