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金钱、美女、权力不要执著,一般人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去践行,但是,一般人容易堕入的怪圈是,不执著于金钱,就执著于清贫,不执著于美色,就执著于禁欲,对于一种东西的放下,是以新的执著为代价的,否定了这个,就肯定了那个,反对这个,就赞成那个。掉入非此即彼的二元怪圈。
但是,佛陀开创了另外一种全然不同的思路,当他否定这个时,并不意味着肯定那个,当他反对这个时,也并不意味着他赞成那个。他引导我们,越过非此即彼的狭隘空间,回到一个更深邃更开阔的境界。因此,佛陀在《金刚经》里所说的不执著,不只是对于某些东西不执著,而是对于一切的一切都不要执著,包括对于佛教的修行手段,以及修行目标,也不要执著。不执著,自由的心态,不受一切的奴役,才是唯一的目的,也是最高的原则。必须把这个原则贯穿到所有的修行之中,才可能真正达到解脱。
这是佛陀发现的一个根本的点。无论你用什么手段,无论你通过什么手段达到了何种目标,最初与最终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对于一切的一切都不执著。也可以说是解脱,不着相。也可以说是:自由。
如何才是真正的放下?《金刚经》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这短短的一句,蕴含着佛法对心灵自由的终极追求——不执著于外境,不滞留于内心,而在觉知中生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真正的放下,不是逃避,不是压抑,而是从执念中解脱,以开放而自在的心态面对一切。
“应无所住”首先意味着不执著。我们之所以烦恼、痛苦,是因为心住于“得”与“失”、“美”与“丑”、“生”与“灭”之间。执著于得失之念,让我们害怕失去、执迷追求;执著于美丑之念,让我们迷恋外物或生出厌弃。然而,这种执著的根本问题在于它割裂了我们的心,使我们与存在的本来状态隔离开。惠能大师之所以能够因这一句而开悟,
是因为他明白了:一切执著都是虚妄,心若有所住,便会失去自由。放下执著,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回归本心。
然而,“无所住”并不等于冷漠与麻木。真正的放下是生机勃勃的,是一种充满觉知与灵动的状态。这便是“而生其心”的意义所在。一个“生”字,体现了无尽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放下执著后,心反而变得更加敏锐和敞开,能够完全觉知到存在的美好与真实。
譬如面对一位美女,普通人可能沉迷于她的外貌,生出占有或嫉妒之心;而菩萨不会如此。菩萨不会因她的美而执迷,也不会因她的存在而抗拒。他看到了她的美,也看到了美的无常与变化。他完全接受这一切,既不沉溺于愉悦,也不排斥她的存在。
这种“无所住”的觉知状态,使得“生其心”成为可能。一颗真正放下的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每一个当下都能以开放的态度与世界互动。放下不是放弃,而是以无执的心态重新拾起。正如太阳照耀万物、树木迎风摇曳,它们的存在自然而无碍,我们的心若能像它们一样自然流动,就不会因外界而被扰动。
菩萨之所以能够面对美女而不起烦恼,是因为他不为外境所缚,能够以平常心看待一切:美女不过是宇宙中无数事物之一,像树木、星星一样存在。她的美确实令人愉悦,但她的美也只是暂时的、变化的。这种对无常的洞察,使菩萨能够既觉知美的愉悦,也超越美的束缚。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还告诉我们,真正的放下并不是逃避人间,而是在红尘之中锻炼一颗无执的心。惠能当年因这一句放下樵夫的身份,走上修行的道路,并非为了逃离生活,而是为了找到超越执著的方法。在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中,我们都可以练习放下:放下对得失的计较,放下对过去的悔恨,放下对未来的焦虑,回归当下,用心去体验存在的每一刻。这种“放下”并非意味着不作为,而是带着觉知去行动。
正如菩萨面对一位美女,不是视而不见,也不是刻意回避,而是以无碍的心看见她、觉知她,甚至感受她带来的愉悦,但却不生出执念。
放下,不是消极,也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更高的自由。正如《金刚经》中所言:心若无住,则无处不安。真正的放下,是对生命全然的接纳和觉知,是在不执著中生发无限的可能。当我们能够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能在纷繁的世间找到真正的自由与宁静。
《金刚经》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赖以生活的形相和观念是虚妄的,是妄相和妄见,必须从它们构筑的牢房里解放出来,回到你真正的自己。
现在,可以回答佛教到底是什么样的宗教这个问题了。在我看来,用解放这个词来形容佛教也许是最贴切的。佛教的不执著、放下、清净,是人的一种自我解放。从哪儿解放出来呢?从我们所执著的形象(妄相),以及所执著的观念(妄见)中解放出来。佛教的种种学说,无论哪种法门,都是把人从虚妄的物质世界和褊狭的观念世界里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人。
《金刚经》讲空,讲无相,也无非是让人看清存在的真相,从而达臻自由的境界。可以说,佛教是充满了自由精神的宗教,是对于一切既定的体系和意识充满了怀疑和反叛的宗教,是唯一的没有偶像崇拜的宗教。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细细品读,你一定会感受到这句话里流溢着自由的气息,以及生命的律动,是一句充满着诗意的话。
心是活泼的、是生动的,因为觉知到了一切的形形色色,一切的情感思绪,一切的理念意识,一切的一切,都经过心的反映和观照,像水流过,像风吹过,不会粘滞,不停留,不痴迷,不贪婪,不感到任何不愉悦的情绪,不受一切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