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小朋友上完课,兴冲冲得拿着自己的作品——起重机给姥姥看。结果姥姥没有接住,东西掉在了地上,“啪”的一声摔碎了。
小朋友非常生气,怪姥姥不小心。
这时,孩子妈妈见状赶紧过来,蹲下身子,看着孩子温柔得说
“宝贝,东西坏了,很伤心是吗? ”
“哼!是啊,都怪姥姥没接住”
“我也很伤心车子摔坏了,不过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不能再修理一下”
孩子本来很生气的,这下被转移了注意力,开始着手去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心里暗暗佩服这位妈妈,很会和孩子共情,有同理心。我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可后来她们的对话让我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等孩子情绪稳定了一点,妈妈拉着孩子坐沙发上,问了孩子一个问题:“出现问题,到底应该怪谁呢?比如刚刚的事情,应该怪姥姥,还是怪你自己呢?”
孩子思考后说两个人都有错。这个回答听上去是没错的:姥姥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可能接不到,孩子也没有考虑到姥姥的粗心,理论上来说,两个人都有错。
妈妈:“听上去好像是有道理,但我不这么认为。这事情只有一个人有错,就是你自己。”
孩子很不服气,为什么是我呢?
“如果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有了损失,这应该怪谁呢?
答案就是谁要因此承受这个损失,那么就是谁的责任。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像刚刚你的作品摔碎了,谁会受损失呢?”
孩子想了想说,是我。
“对的。那么即使你怪罪姥姥,这个作品会自动变好吗?”
“没法自动变好。”
“那就对了。对你来说,你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去怪别人,比如你的合作者,同学,同事,老师,甚至对手,因为“怪”这件事是很容易的。但怪完了,好像这件事解决了,但是并没有改变你受损失的结果。
比如刚刚,你的目的是要保证这个车子不被摔坏,而你没有办法左右你姥姥,唯一能左右的就是你自己。出了事情之后要这样想,我没有考虑到姥姥的大意,没有把姥姥可能犯错,纳入到思考的范围内。如果再小心一点,它就不会掉落了。
如果这样想,我们的思考就可以往前多走一步。因为如果你不往前多走一步,受损失的就是你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逻辑。
再比如你和你的同学合作,他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你应该想,都怪我,都怪我,为什么我要找一个猪队友”。
孩子听到这,哈哈大笑起来。
“这不是开玩笑。你的队友也许是猪队友,但是如果你去骂一顿你的猪队友,有用吗?没用啊,因为你俩的合作结果还是不好啊,结果不会改变,骂死他都没用。
自己受损害,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变结果。怪自己交友不慎,怪自己没有多想一步:再找队友的时候,我一定要注意,什么样的队友我不能找。
所以记住,一旦损失发生,怪谁呢?答案就是,这个结果会让谁受损失,或者真正被影响,谁就要为此负责”。
如果是你受损失,那就只能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