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性~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
知性,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却又没有明确的界限,可以感觉却难以言表。
处理事情,有些人靠理性,有些人靠感性,也有一些人却属于知性的范畴,他们独特的魅力和涵养让人们往往忽略他们本身的美与丑,甚至忽略他们行为的对与错,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让人不自觉去亲近,不自觉的对其心生好感。
《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意思是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这是一种大智慧。
《传习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王阳明讲尽心知性,是对人本性的思索和探索;讲格物致知,是继掌握人性之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初看很复杂,其实很简单,举个例子:人们饿了就会想吃东西,就会去寻找食物,“饥而觅食”是本性;找到食物以后,如果在这些食物中有这个人爱吃的,那么其必然会选择自己爱吃的,“择其所好”是特性。我爱吃甜食不喜欢吃酸的,面前放着糖包和酸菜包我肯定会去拿糖包,而喜欢吃酸的人必然会去拿酸菜包。
人,有所需就会有所求,明白他人的所需所求的人,自然明白如何去说话去做事,这样的人是拥有智慧的人、拥有涵养的人,是知性的人。
知性的意义在于使人由不知到知,由无知到有知,由浅知到深知,由知其表到知其里,由知其一到知其二、知其三乃至知其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