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圣人,才能够做到内外无患。
名士也需有人懂,名人也要有人教:每天三分钟,《一起来读世说新语》,写写你眼中名人的高下优劣。
《世说新语·赏誉》
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译文】
王戎评论山巨源说:“像璞玉浑金、人人都看重它是宝物,可是没有谁知道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
01 “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
山涛与魏明帝时任大将军的司马懿有亲戚关系,但他并没有依仗这层关系去取得荣华富贵。
公元239年明帝死去后,曹芳即位,司马懿与曹操的侄孙武卫将军曹爽受遗诏辅政。
又过了五年,山涛四十岁,才在郡里当小官。
后来,他被调到京城任尚书吏郎,官职也不算大。
在“竹林七贤”中,嵇康最有才学,也最放任随便,毫不注意仪容和身体,并且敢于蔑视权贵。
山涛虽然比他大十九岁,却很敬重他。
司马昭当政后,山涛调动官职。
于是他特地上书,推荐嵇康担任自己门下的吏部郎。
不料,嵇康对司马氏铲除异己,独揽朝政的做法很反感,不愿为司马氏服务,所以得知山涛上书推荐自己,不仅不感激,反而写了一封信,与山涛断绝来往。
这封信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信中列举了九条自己不适宜当官的理由,但这些理由其实都是夸张的自我解嘲或是讽刺别人。
例如有一条说,他不喜欢俗人,叫他与他们共事会受不了;还有一条,说他常常否定商汤王、周武王,并菲薄周公、孔子这些古代圣人,这不会被如今的礼法所容忍。
山涛很了解嵇康,知道他是个血性男子汉,性格耿直、刚强,所以对此并不介意。
但是,司马氏集团不放过蔑视他们的嵇康,公元263年,司马昭借一件事把他杀了。
过了两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了晋朝。
山涛上书推荐嵇康的儿子嵇绍,说虽然父亲被杀,但儿子与此不相干,他德才兼备,应当任用。
司马炎接受了山涛的建议,任命嵇绍为秘书丞。
入晋后,山涛担任吏部尚书,成为掌握全国官使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的长官。
他长期在这个部门任职,凡是选用人才,都亲自作出评论。
被选用的人后来的表现,与他事先的评论基本相同。
当时有个县令,在任职期间大肆搜刮民财,为怕人告发后获罪,便向朝廷不少大臣行贿,他送给山涛的是一百斤丝。
山涛为不显示出自己与别人不同,不露声色地收了下来;但命人将它封好,吩咐谁也不准动用。
后来那县令案发,不少大官被牵连受讯问。
问到山涛时,他把封存的丝取来,只见上面积满了尘土,里面的丝没有动用过。
02 为官清正,得到众人的好评。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盛赞他为浑金璞玉。
太康四年,山涛去世,终年七十九岁。
司马炎下诏赐棺木朝服各一具、衣一套、钱五十万、布百匹,以供丧事之用,策命追赠司徒的蜡印紫绶、侍中的貂蝉及新沓伯的蜡印青朱绶,以太牢礼仪祭祀,谥号康。
山涛将要下葬时,司马炎又赐钱四十万、布百匹。
司徒左长史范晷等上奏说:“山涛旧宅第仅有屋十间,但子孙众多,容纳不下。”
司马炎于是为山涛家建了住宅。
【收获】
山涛主张:
1.选举百官都选贤用能。
2.不应该废除州郡精湛的武备。
3.“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
后来天下混乱,州郡无力镇压,果如他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