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 P53
1.简介
作者:美国的 尼尔·波兹曼,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
内容:这本书诞生于1985年,已畅销30多年,是一本发人深醒的书, 分析了新媒介对社会造成的冲击,尤其是对宗教、政治和教育的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娱乐化方式呈现严肃问题的担忧。
陈丹青评价: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
2.主题
主题1:媒介的重大转变
主题2: 电视媒介的影响
主题3:娱乐业时代的问题
主题4:新闻宗教政治教育
接下来,将分4个主题解读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主题1:什么是娱乐至死
把严肃的文化事件以娱乐的形式表现,才是娱乐至死,过多的娱乐,致使我们丧失了思考,对于一些事情麻痹了
主题1:媒介的重大转变
20 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这种转换从根本上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因为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不可能传达同样的思想【媒介】。这种改变使得一切都娱乐化,包括严肃的政治、宗教、教育等领域的文化,因为他们必须要用最适用于电视的表达方式去重新构建,重构后传递的是新的信息会发生变化。
1.1.印刷术统治世界的时代,
报纸和图书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当人们通过阅读报纸获得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行动与信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切随着电报的发明而改变,电报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即时性,全球各地的新闻穿越时空距离,被罗列到人们眼前,这迫使人们在无形中修正了信息的定义:它不再是对生活工作有着巨大影响的要素,而只是一大堆看上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实际却毫无意义的文字符码;而接下来的“图像革命”则是击中了印刷术时代的七寸,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开始统治人们的眼睛,从这个时候起,照片重塑了语法体系。
1.2.印图像统治世界的时代,
与字词句子不同,照片无法提供给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除非我们自己把照片文字化,所以文字展现的世界是一个概念,照片展现的则是一个物体,它失去了被记录内容在真实世界中的语境,其实照片是没有语境的,一张照片搭配不同的文字就可以衍生出不同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图像革命之后的信息已经毫无诚信可言,它可以被解读者任意歪曲,在商业社会里,资本都是逐利的,人们又都愿意为快乐买单,所以信息制作者们为了取悦大众,获得不菲利润,一场盛大的娱乐盛宴必然开幕。
在印刷机时代,公众人物被人熟悉,是因为他们的文字,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外貌,在电视时代,首先进入你脑海的是一张脸,而至于他们说过些什么,你可能一无所知。这就是思维方法在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和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中的不同体现。
1.3在电视统治世界的时代
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话语是清晰易懂,充满理性、逻辑与秩序,而在电视的统治下,话语内容开始变得肤浅、碎化。电视凭借强烈的感官刺激消解掉了印刷术带来的理性思考,所以作者对新的媒介始终是出于一种悲观的态度,反对用电视来传播严肃话题,让一切都更加娱乐化,
电视的出现终于引爆了信息原子弹,电报和照片以动态的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波兹曼认为,电视特别适合做娱乐节目。也可以说,娱乐其实是电视的最佳用途,印刷品再怎么取悦你,也比不上电视影像带来的视觉愉悦感, 电视的出现 娱乐不再遮遮掩掩,波兹曼最大担忧是,电视用作传播严肃的政治信息,造成“政治的娱乐化”,心安理得地慢慢退化,进而让我们变成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才是娱乐至死的真正含义。
主题2:如何应对大环境的变化
现在短视频和快餐文化如今充斥在我们的身旁,我们应该去怎么应对这样的一个大环境,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法,就是沉下心来看书,保持独立思考,生产属于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被动接收。
1.坚持阅读
为什么我们还是要坚持阅读?归纳波兹曼的观点,主要的原因是:
首先,书本文字是成逻辑体系的,有具体语境的,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往往和我们原来储存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而电视是碎片化呈现的,每个节目短小精悍而又相互独立,不需要语境,随时随地都能接着看下去,所以它不具备推论性,因而也不容易被我们记住和应用。
其次,电视的观看过程是轻松愉悦的,它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海,电视的表现形式相对简单直白,这让我们在接收时可以不过脑子,而电视节目的制作人,为了收视率,不会让节目有观看的门槛,不管男女老少,无论学识经历,都能看得明白,看不明白的就不录,他们的重心在于如何讨你开心或吸引注意力,而不是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而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消化,需要集中注意力去理解和思考。
2.反对碎片阅读
手机带来的碎片信息无时不刻在冲刷着大脑、在地铁,在教室,在家里。大脑逐渐失去分析和思考的习惯,底层原因是什么?
1.碎片信息既没有语境也没有前因,即看就忘,除了浪费时间,不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任何帮助,今日头条的新闻推送就是,你看了许多类似于石油价格,国际局势,明星绯闻,凶杀推理的“大事”以后,你基本没有时间去考虑(就算考虑也考虑不出来),这些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要知道它干吗用年?因为大部分所了解的事情除了拥有娱乐性外,已经和自己毫无关联了,这些信息不能指导行动,正如你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讲的,这种打发时间的方式并不聪明【李笑来】。
2.碎片阅读营造了在学习的假象,看起来有所获但实际雁过无痕,碎片信息既没有语境也没有前因,它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逻辑,逻辑才是记忆的连接线,逻辑链条被拆除,剩下情绪和片段,所以阅后即忘。从书籍报纸,到微博微信,再到抖音快手,呈现的内容越来越短小,人们倾向于用画面而不是文字去看世界。短视频不会让人思考 不会让人产生疑问,短视频取代了书籍 像高级绿茶取代龙井一样,你以为你喝的都是茶,其实相差甚远。
如果一个字或一个句子从语境中被抽走,如果读者或听者不了解前因后果,语言表达的意思就会被扭曲。但对于照片来说,就不存在脱离语境这种事情,因为照片根本就不需要语境。事实上,照片的意义就在于能把形象脱离语境,从而使它们能以不同的
方式表现出来。
3.具体操作建议
1、离开手机,卸载无用的社交app,关掉了所有新闻推送
2、坚持阅读,将“灵魂与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贯彻到底,要么读伟大的思想,时代的精神这样的文字,要么身体力行走在路上,过体验式人生;
3,选择进行面对面的真实社交,而不是虚无的网络社交
【手机数据】2010年,中国人电脑和手机加在一起每天的使用时间平均不过3小时。而2021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4G 互联网),中国人每天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间延长至6小时,一年下来就是2196小时——这些时间足够读完10遍《莎士比亚全集》
3.启发与思考
1. 作者的思考让人敬佩
1985年不知道在美国电视普及了多久,但在中国电视并没有走进千家万户,作者却能清醒地看到电视对大众思维方式的影响。虽然会有显得偏激,但这本书放在今时今日仍有警醒作用,那么从当时来说这本书的预见性就更可见一斑。
4.金句十条
1.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在思考。
解读:
随笔记
[担忧惊醒]当统治阶层懂得了如何利用媒介,而被统治阶层在习惯于碎片文化而失去逻辑分析能力之后,运用媒介进行的重复和情感操控便会十分奏效。让渡权利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完全不知道自己让渡了什么权利,甚至还乐在其中。
无知是可以补救的 但是如果把无知当成知识,我们该怎么做呢”
新闻的短平快,用简洁明了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述,用画面配合文字的方式进行呈现,这让我们错误地以为只花了几秒钟就快速了解到事实的全部真相,事实上,这些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媒介影响了公众话语的形式,形式决定内容,每一种新的媒介工具的诞生都会达到破坏某种平衡,但是有得必有失,有时是得大于失,有时是失大于得。
大多数人都能够阅读并且也参加了文化对话。对于这些人来说,阅读为他们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提供了纽带,同时也帮助他们形成了对于世界的认识。书本一行一行、一页一
页地把这个世界展示出来。在书本里,这个世界是严肃的,人们依据
理性生活,通过富有逻辑的批评和其他方式不断地完善自己。
大多数人都能够阅读并且也参加了
文化对话。对于这些人来说,阅读为他们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提供了纽
带,同时也帮助他们形成了对于世界的认识。书本一行一行、一页一
页地把这个世界展示出来。在书本里,这个世界是严肃的,人们依据
理性生活,通过富有逻辑的批评和其他方式不断地完善自己。
不管是在口头文化还是在印刷术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
可能促成某种行动。
由于电报的发明,再加上后来其他技术的发展,信息和行动之间
的关系变得抽象而疏远起来了
电报还使公众话语变得散乱无序。用路易斯·芒
福德的话来说就是,它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
力。电报的主要力量来自它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收集信息、解释
信息或分析信息。在这方面,电报和印刷术截然相反。例如,书籍就
是收集、细察和组织分析信息观点的绝好容器。写书、读书、讨论书
的内容、判断书的价值(包括书的版面安排),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的。
不在于短视频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我们信息获取方式,从文字转变为图像、到现在的视频, 我们开始追求用最短时间,带来最大的快乐,而那些需要我们花时间反复阅读、深入思考的内容,不再受到我们的青睐,简单易懂的短视频、充满滤镜的图片,成了如今我们的最爱。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影响着我们接受信息的质量。我们开始在泛娱乐的生活里,缺乏深度观察、丧失理性分析。而这,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国学大家林语堂曾言: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别看上班上学人都呆头呆脑跟木偶似的,一挨到下班放学,四面八方撒欢往外跑,有钱的去洗浴KTV玩别人,没钱的猫被窝里玩自己,这边寓教于乐的,那边自娱自乐的,就单说这电脑游戏吧,有玩网游的,有玩单机的,有用游戏赚钱的,有玩游戏赔破产的,同样是玩,却玩出了五花三层七荤八素,同样是人,却分出个车炮马卒三六九等。
更可怕的是关于政治,教育之类的严肃话题也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播,
作者不是在批判娱乐本身,而是强调新媒介的涉足使万物都娱乐化和碎片化。